一株紫蘇三味藥
說到紫蘇,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吃魚、蝦、蟹、田螺等水產品時,常會佐以適量的新鮮紫蘇,不但芳香去腥,還有提高食慾,解毒作用。
紫蘇是脣形科紫蘇屬的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屬於藥食同源植物,莖綠色或紫色,鈍四棱形;葉闊卵形或圓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無毛;花萼鐘形;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
一株紫蘇三味藥說的是紫蘇葉、紫蘇梗、紫蘇子均可入藥,並收載於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紫蘇葉、紫蘇梗、紫蘇子來源於同一植物不同入藥部位,但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亦有所不同(見表1)。
表1《中國藥典》中紫蘇葉、紫蘇梗、紫蘇子
飲片
性味歸經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紫蘇葉
辛,溫。歸肺、脾經。
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5~10g
紫蘇梗
辛,溫。歸肺、脾經。
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用於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
5~10g
紫蘇子
辛,溫。歸肺經。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3~10g
【本草摘要】
《神農本草經》
記載紫蘇葉“氣味辛微溫無毒,主下氣,殺谷,除飲食,闢口臭,去邪毒,辟惡氣”。
《本草備要》
“紫蘇味辛入氣分,色紫入血分。香溫散寒,通心利肺,開胃益脾,發汗解肌,和血下氣,寬中消痰,祛風定喘,止痛安胎,利大小腸,解魚蟹毒。梗下氣稍緩,虛者宜之。蘇子與葉同功,潤心肺,尤能下氣定喘,治嗽消痰,利膈寬腸,溫中開鬱。葉發汗散寒,梗順氣安胎,子降氣開鬱,消痰定喘。”
《本草正義》
“紫蘇葉本輕揚,則風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閉,宣通肌表,泄風化邪,最爲敏捷。”
【效用分析】
解表散寒:能夠發汗解表散寒,適用於風寒表證,如鼻塞、流鼻涕、咳嗽、氣喘等。
行氣和胃:能夠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可以用於脾胃氣滯的病症,如胸悶、嘔吐等。
安胎:能行氣安胎,常配砂仁、陳皮同用,治療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解魚蟹毒:紫蘇葉辛溫,能解魚蟹毒,中魚蟹毒後可用單味紫蘇煎服,或配合生薑同用。
【主要方劑】
參蘇飲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溼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苔白,脈弱。
組成:人蔘 紫蘇葉 幹葛 半夏 前胡 茯苓 各三分 (6g) 枳殼 桔梗 木香 陳皮 炙甘草 各半兩 (4g)
用法:加生薑七片,大棗一個,水煎,溫服,不拘時候。
香蘇散
出處:《和局方劑》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氣鬱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組成:香附子 紫蘇葉 各四兩 (120g) 炙甘草 一兩 (30g) 陳皮二兩 (60g)
用法:煮散劑,每服9g,熱服,不拘時候;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杏蘇散
來源:《溫病條辨》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乾,苔白,脈弦。
組成:蘇葉 (9g) 半夏 (9g) 茯苓 (9g) 前胡 (9g) 苦桔梗 (6g) 枳殼 (6g) 甘草 (3g) 生薑 (3片) 大棗 (3枚) 杏仁 (9g) 橘皮 (6g) (原書未着用量)
用法:水煎溫服。
藿香正氣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解表化溼,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一兩 (30g) 半夏曲 白朮 陳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 苦桔梗各二兩 (各60g) 藿香去土,三兩 (90g) 炙甘草,二兩半 (75g)
用法:散劑,每服9g,生薑、大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半夏厚朴湯
出處:《金匱要略》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嚥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組成:半夏一升 (12g) 厚朴三兩 (9g) 茯苓四兩 (12g) 生薑五兩 (15g) 蘇葉二兩 (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中藥
【本草摘要】
紫蘇梗始載於《本草圖經》:“宣通風毒。”
《寶慶本草折衷》
“止霍亂轉筋,破瘢痞結氣,治四肢攣急。”
《本草蒙筌》
“下諸氣略緩,體稍虛者用宜。”
《藥品化義》
“蘇梗,能使鬱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入安胎飲,順氣養陰;入消脹湯,散虛腫滿。”
《本草通玄》
“能行氣安胎。”
《明醫指掌》
“利周身,氣滯最好。”
《本草崇原》
“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得配本草》
“疏肝,利肺,理氣,和血,解鬱,止痛,定嗽,安胎。”
【效用分析】
理氣寬中、止痛: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吐。紫蘇梗有行氣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胸悶、腹瀉、腹痛等症狀。
安胎:治孕婦胎氣不和,可用於緩解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症狀。
【主要方劑】
五汁一枝煎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功效:清潤心包,濡血增液。
主治:治心包邪熱鬱蒸,心血虧虛,血虛生煩,躁擾不安,或憒憒無奈,心中不舒,間吐粘涎,呻吟錯語,舌紅苔少,脈象細數。
組成:鮮生地黃汁40毫升,鮮茅根汁、鮮生藕汁、鮮竹瀝汁各20毫升,鮮生薑汁2滴,紫蘇梗6克
用法:先煎紫蘇梗去滓,入五汁,隔水燉溫服。
安胎利水湯
出處:《鎬京年指醫方》
功效:行氣利水,健脾安胎。
主治:主氣滯水停,妊娠水腫
組成:人蔘4.5克,生白朮4.5克,大腹皮9克,砂仁未(衝)1.8克,茯苓皮9克,紫蘇梗6克,天仙藤9克,冬葵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蘇橘湯
出處:《聖濟總錄》
功效主治: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
組成: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
用法:上六味,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中藥
【本草摘要】
《名醫別錄》
能夠發汗解表散寒,適用於風寒表證,如鼻塞、流鼻涕、咳嗽、氣喘等。“主下氣,除寒溫中。”能夠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可以用於脾胃氣滯的病症,如胸悶、嘔吐等。
《本經逢原》
“爲虛勞咳嗽之專藥。性能下氣,故胸膈不利者宜之,與橘紅同爲除喘定嗽、消痰順氣之良劑。但性主疏泄,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
《藥性論》
“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溼風結氣。”
《日華子本草》
“主調中,益五臟,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 膈,止咳,潤心肺,消痰氣。”
《本草衍義》
“治肺氣喘急。”
【效用分析】
降氣化痰
能夠緩解痰多、咳嗽等症狀,適用於治療因痰溼阻滯引起的咳嗽氣喘。
止咳平喘
對於咳嗽、氣喘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尤其適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潤腸通便
含有豐富的油脂,能夠潤滑腸道,促進排便,適用於治療腸燥便秘。
【主要方劑】
蘇子降氣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降氣祛痰,平喘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喘咳證。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咳喘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組成:紫蘇子、半夏湯洗七次,各二兩半 (各75g) 川當歸去蘆,兩半 (45g) 甘草爁,二兩 (60g) 前胡去蘆 厚朴去粗皮,薑汁拌炒,各一兩 (各30g) 肉桂去皮,一兩半 (45g)
用法:爲細末,每服二大錢 (6g),水一盞半,入生薑二片,棗子一個,紫蘇五葉,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現代用法:加生薑2片,棗子1個,蘇葉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定喘湯
出處:《攝生衆妙方》
功用: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主治:痰熱蘊肺之哮喘。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
組成: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 (9g) 麻黃三錢 (9g) 蘇子二錢 (6g) 甘草一錢 (3g) 款冬花三錢 (9g) 杏仁去皮、尖,一錢五分 (4.5g) 桑白皮蜜炙,三錢 (9g) 黃芩微炒,一錢五分 (4.5g) 法制半夏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三錢 (9g)
用法:上藥用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時候徐徐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三子養親湯
出處:《皆效方》錄自《雜病廣要》
功用:降氣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
組成:紫蘇子 (9g) 白芥子 (9g) 萊菔子 (9g) (原書末着劑量)
用法:三藥微炒,搗碎,布包微煮,頻服。
審稿專家: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主任藥師 莫國棟
作者: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主管中藥師 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