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遭遇的“不可抗力”,理性的樂迷都懂

街談

近日,台州飛龍湖迷笛音樂節、溫州星巢秘境音樂節、無錫九龍灣音樂節都因“不可抗力”宣佈延期,而在大灣區,原定於3月30-31日在廣州舉辦的星巢秘境音樂節因不可抗力“延期待定”,原定4月13-14日在從化舉辦的廣州文化音樂節也因不可抗力延期舉辦,佛山海潮宇宙音樂節則因爲不可抗力因素取消了4月14日的演出……這些音樂節取消的說辭相差無幾,這也引發了很多人的吐槽,到底什麼是“不可抗力”,取消活動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

舉辦音樂節都有嚴格的流程,從活動的申辦到樂隊的選擇,再到後期的組織,一般來說只要按照流程走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差錯。南都報道梳理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主要指自然災害和社會異常事件,顯然這些音樂節取消並非因爲天氣,畢竟涉及這麼多城市,不可能都遭遇天氣問題。退一步說,過去很多音樂節可是經常出現頂着大雨舉辦的情況,樂隊在臺上賣力演出,樂迷在臺下打傘觀賞,這也算是音樂節上的一種風景。

顯然,所謂“不可抗力”無非只是一個文字遊戲,舉辦方不願說得太細而已。背後的原因不難推測,很可能出於利益考量,概括來說就是票賣不好,辦音樂節可能收不回成本。那麼,爲什麼音樂節的票不好賣,這個市場是不是發生了變化?

近年音樂節成了香餑餑,早就不侷限於大城市,很多三四線城市也開始試水。其中的原因除了音樂節本身充滿吸引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音樂節這種娛樂形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音樂節能產生流量效應。從音樂節、演唱會到馬拉松,很多城市如今都熱衷舉辦這種能吸引大量人流的活動,其邏輯都差不多,這種大型活動能吸引大量外地遊客,而除了參加活動,免不了要吃喝玩樂,於是帶動各種消費,地方當然樂意。所以我們經常能發現,地方在舉辦音樂節的時候,通常還會同步舉辦某些旅遊活動,其用意不言而喻。

通過音樂節來促進地方消費,這種做法當然沒有問題,一個地方舉辦馬拉松活動帶動酒店價格上漲,音樂節當然也能刺激消費市場。但問題的核心在於,辦的音樂節是不是真的有吸引力,樂迷也是消費者,而消費者通常又相對理性,如果他們覺得這個音樂節不值得看,那麼你打再多的算盤終歸也只是徒勞。

回頭看這些年各地興起的音樂節,給人一種感覺就是越來越乏味。一個原因當然是活動舉辦得多了,對於消費者來說難免出現審美疲勞。更重要的是,音樂節的操辦策略,和那些網紅店的經營策略差不多——開始的時候有些獨特,產品做得不錯,可一旦市場做大不用擔心人氣,就會想着如何節約成本,於是活動做得越來越水,活動質量越來越差。

筆者很多年前參加過國內的一個音樂節,當時最後出場的樂隊是Sude(山羊皮),這支樂隊放在搖滾史上也算得上是大牌了,而那時的門票貌似也就兩百元不到。放到現在,這樣的配置簡直不可想象。從樂隊陣營來說,你會發現各大音樂節挑選的樂隊都差不太多,國外樂隊屈指可數,至於壓陣的樂隊,往往就那麼一些,從崔健到朴樹,再到這些年爆紅的萬能青年旅店等。那些三、四線城市舉辦的音樂節,可能還請不到這種牌面的樂隊,對於樂迷來說,顯然吸引力非常有限。

更爲重要的是,如今音樂節門票水漲船高,三百元的單日票幾乎成了最低門檻,樂迷吃不消。有業內人士說音樂節靠賣門票收不回成本,可消費者哪能想這麼多,多數人花錢的時候都講究性價比,如果要想賺到錢,還得在活動本身想想辦法。如今樂迷們理性了很多,拉幾支樂隊過來唱幾首歌就能坐着數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