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暴雨洪澇巨災保險發力 一線調研巨災保險怎麼賠

財聯社7月9日訊(記者 王宏)今日中央氣象臺發佈暴雨黃色預警,陝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將有暴雨。近期南方等8地區進入防汛關鍵階段,保險累計報損24.59億元。在此輪暴雨中,還出現了巨災保險賠付的身影。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近期表示,推動健全多方參與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當前,最新的巨災保險制度已經將保障責任增加至囊括了地震、颱風、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常見自然災害。由於巨災在不同地區場景造成的損失不一樣,各地方也在開展不同的巨災保險試點。險企也在探索新模式提高巨災保險產品覆蓋面,比如將天氣指數保險模式創新應用於農業巨災保險領域。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目前還存在着巨災數據基礎薄弱,賠付比例與發達經濟體仍有差距的問題。保險業應該提升巨災供給能力,應該聯合行業力量,同時結合科技以及政府的力量,精準、差別化、分區域分場景設計巨災保險保障範圍和保障程度。此外,還應加強信息和數據共享,全鏈條、全週期地將巨災保險推到新高度。

暴雨災害後巨災保險迅速理賠

近日正值主汛期,南方多省份防汛進入關鍵階段。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5日15時,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8個地區保險機構累計接報案8.13萬件,涉及車險、農險、企財險、意外險、農房保險等險種,估損(報損)金額24.59億元,已賠付和預賠付金額6.76億元。

面對災情保險業第一時間響應。以安徽爲例,受暴雨侵襲影響,黃山、宣城等地區發生嚴重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財聯社記者從金融監管總局安徽監管局瞭解到,截至7月8日上午10時,安徽省保險業累計接到報案11066件,達到查勘條件的案件9847件,已查勘8996件,估損金額爲3.23億元,目前已賠付1.24億元。

據安徽局相關人士介紹,險企開通綠色理賠通道,採用免拆測量、雲診斷專檢等方式,加大查勘定損力度,加快理賠和預賠速度,已完成查勘定損1007輛。對推定全損的水淹車輛,經與被保險人協商一致,平均兩日內簽訂定損協議,三日內確定賠付金額、核賠完成當天支付到賬。

應對暴雨帶來的洪水洪澇等災害,巨災保險也發揮了保障作用。據報道,7月1日,重慶市部分居民社區受暴雨天氣影響出現牆面開裂,垮塌,人保財險重慶分公司在報案3小時內將第一步巨災保險賠款4000元支付至居民賬戶;此外,近期廣東梅州多地暴雨引發洪澇災害,蕉嶺受災較嚴重,觸發巨災保險理賠。6月19日,人保財險向蕉嶺縣財政局支付巨災保險900萬元用於搶險救災。

爲何多地開展本地巨災保險試點?

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近期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去年京津冀等地特大洪澇災害發生後,保險業早賠快賠、應賠盡賠。年初全國首單全災種的綜合巨災保險在河北正式落地。我們將推動健全多方參與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指導保險機構發揮風險管理專業優勢,做好事前防災、事中減災、事後救災”。

今年《關於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範圍 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印發後,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共同體出現,以前單一的地震保障擴展增加了颱風、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

2021年河南強降雨中保險業在巨災中賠付佔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達到了約10%。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相關人士介紹,我國2016年就建立了全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雖然巨災發生時保險賠付佔直接經濟損失比例一直在上升,但與世界上30%-40%的比例相比還存在差距。

“過去巨災保險往往專注於地震責任,現在擴展了洪水災害。但各個省份和地區發生巨災場景下,損失力度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都不一樣。因此需要更精準地做風險化型和定價,協同政府部門分區域、分地域、分領域提供更精準、有效、針對性的巨災保險產品。不能夠完全普適化,某種意義上對保險業和保險主體也是全新的挑戰”,有財險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實際上,自2014年深圳巨災保險開始,廣東、河南、浙江等十幾個省市陸續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地方性巨災保險項目主要由當地政府主導推動,採用公開招標模式,多家保險公司參與共保,根據地區風險差異形成特色化保險方案,包括實賠型巨災保險和指數型巨災保險。

據業內人士介紹,實賠型主要是政府購買的方式,是以實際發生的損失爲依據進行理賠,補償居民實際損失支出;指數型產品是以一定指數,例如震級、降雨量、風速這些爲指標計算觸發理賠,主要賠付給當地政府,政府利用資金賑災和進行災後重建。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近期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安徽監管局已印發自然災害綜合保險試點實施方案,在當地推進民生保險和政府巨災保險。

保險賠付成爲救災補充資金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佈地域廣、經濟損失大,巨災保險正在積極探索中。財聯社記者瞭解到,險企在不斷提高巨災保險產品覆蓋面。以巨災保險共同理事單位中國人壽爲例,其參與地方性巨災保險項目由2021年的8個增加到2023年的25個。

四川仁壽縣是全國產糧大縣,有着“天府糧倉”的稱呼。但受氣候及灌溉措施等因素影響,眉山時常面臨乾旱缺水問題,給當地糧食生產帶來嚴峻挑戰。

財聯社記者近日走訪了仁壽縣瞭解到,自2018年起,保險業探索多種產業天氣指數保險,並將天氣指數保險模式創新應用於農業巨災保險領域,通過量化氣候條件對農業的損害程度,提供了快速理賠,解決了地方政府應對災害時資金短缺的問題。以2024年仁壽縣農業巨災天氣指數保險爲例,該項目以強降水、高溫熱害、乾旱事件爲保險責任,依託技術手段和預警災害系統,對主要氣象災害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和精準研判。

仁壽縣應急管理局表示,近年來3次代政府購買自然災害政府保險服務。經過近兩年的探索,體現了通過金融保險參與災害風險應對效果,有效補充了減災抗災救災政府資金投入,2021-2022年度賠付金額共568.1萬元,2023年賠付金額85.6萬元,累計賠款653.7萬元,賠付率 163.4%。賠付款項全部劃轉縣財政用於全縣減災抗災救災相關工作。

“近年來政府防災救災投入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縣本級自籌、上級專項補助。災害保險賠付款作爲新的重要補充,降低了防災抗災救災政府縣本級財政資金投入,彌補了災害損失和恢復重建資金”,仁壽縣應急管理局有關人士表示。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除了仁壽縣外,彭山、洪雅、青神、丹棱等多個縣域也得到了1.37億元的農業巨災風險保障,實現了巨災天氣指數保險的全域覆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也指出,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範、應急救助、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災害風險分散機制。

還面臨數據基礎薄弱等多重挑戰

巨災保險雖然包含了全域常見的自然災害,但並不是無所不能。據金融監管總局相關人士介紹,雖然當前行業已經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地震模型、洪水模型、颱風模型,但巨災數據基礎依然薄弱。

“經過一段時間加以培養,我們行業已經有但我們的巨災數據基礎薄弱,因爲要做風險模型,要定價,需要海量的數據,需要對過去較長一個歷史週期災害發生情況以及巨災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進行全面梳理、系統回溯,這些數據目前行業的積累還不夠。社會上這些數據也處於碎片化分佈的狀態”,上述人士表示。

有財險業人士也表示,巨災的特點是低頻高損,一旦發生,力度會較大。保險業應該在巨災上提升供給能力,單一的主體不足以應對,應該聯合行業力量組成保險共同體,發揮更大撬動效應。還要真正落實風險減量,在發生巨災的場景、地域、區域,思考怎樣將保險和科技以及政府的力量相結合,在災害前及時做到預警減害,儘可能減輕物質損失,特別是人員傷亡。

上述財險業人士指出,巨災保險不能僅侷限於保險企業端,還要和政府力量有機結合,將社會資源整合力量放大,同時精準、差別化、分區域分場景設計巨災保險保障範圍和保障程度。

多位業內人士都提到了加強數據共享的重要性。“建議政府多部門,比如應急管理部、國土資源部等多部門資源和信息平臺整合到一起,並和保險業平臺打通,形成立體、多維、可視化的巨災防控平臺。把保險服務和政府治理要求有機地通過科技手段融合,能夠全鏈條、全週期地將巨災保險推到新高度”,上述財險業人士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