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三人生 高齡居住展新風貌
住在長庚養生文化村的熊奶奶。記者季相儒/攝影
86歲的熊奶奶住在桃園龜山的長庚養生文化村快五年了,她是一名退休公務員。熊奶奶優雅從容,房內擺飾多來自舊家,照片也多是家人。她說,現在沒有太多目標,就是希望能健康活到最後一天,不要給孩子增加負擔,「我能照顧自己,也讓子女安心過他們的日子」。
熊奶奶的子女每年都會回來看她,去年她也去美國和他們同住兩個月,她說:「生活多想沒用,如果老想過去的事,你就看不到前面。」她喜歡看書,每天都要在鄰近櫻花樹林的陽臺邊看書,一看就是兩個小時。
近年臺灣新興全齡居與養生村
養生村活動多
來到養生村,熊奶奶還學會了二胡和排舞,曾上臺表演過很多次,現在她的腿力比起剛進養生村時還好,讓她覺得很不錯。她說: 「也奇怪,園區裡住了快1,000人,如果平日不出去參加課程,不下樓用餐,居然看不到人!」
「我不想再一個人面對四面牆壁,我想過團體生活。」74歲未婚的潘老師也是養生村的住戶。她58歲來參觀,當下決定以後就要住這裡。兩年後,她滿60歲入住資格時,便出租了內湖房子,搬進養生村迄今快13個年頭了。
有趣的是,潘老師剛入住時成天往外跑,又因自己開伙,沒到餐廳用餐,其他住民根本見不到她。過一、兩個月,還有住民以爲她是訪客,讓她一時語塞。團體裡的獨居生活,潘老師過得精采,她散步、種菜,還學了不喜歡的鋼琴。
她解釋,曾看過專家報告,學自己最不喜歡的主題,可刺激腦力,這對完全不熟五線譜的潘老師來說,真是大挑戰。不過,她練琴迄今超過十年,每週都可彈奏出一支修習過的曲目,錄下來跟親友分享。她還剪下了報紙上的一段標語:「我用我的方式努力」,用這句話自我勉勵。
郊區的老牌養生村,讓住民享有得天獨厚的開闊視野,這幾年,都會區新長出枝枒的共生宅,則是善用生活機能,上演不一樣的「全齡宅」實驗。
65歲以上經濟來源
實現青銀共居
在臺北市中山區的條通商圈,有一棟舊飯店改裝的「幸福久久窩全齡宅」,由「幸福久久窩」及「無齡創意」公司向飯店承租,並擔任包租代管業者服務租客。無齡創意執行長柳智升說,這裡的特色是青銀共居、以租養老,目前高齡租客的比例約三成。
柳智升觀察,高齡租客多爲附近的住戶,「有些人是出租老家來支應租金,也有長輩將原宅讓給子女居住,自己搬到這裡,」久久窩是飯店改裝,有電梯,還可提供垃圾代收,白天也有服務人員可協助處理生活事務,想找人聊天,一樓的咖啡館就是絕佳的社交空間。
說話的同時,正好有位打扮入時的大姊快步走入大廳,原來她的母親90幾歲了,就住在樓上。她和另一位姊妹住在附近老家,不時會帶飯菜過來。其實,老太太平常也能下樓到附近自助餐「包便當」,開朗的老太太總是說,下午四點趁着人少趕緊來,免得搶不贏其他人。
同樣實踐青銀共居的另一家都會型養生村,則是知名捷運聯開宅建商日勝生打造的樂陶居中和館,它就坐落於同集團興建的中和青年住宅其中一個樓層。老人家的住所有特別的出入管制,除此之外,一樓的大廳、公共設施,則是與社宅共用,不時可見年輕住戶穿梭其中。
「老人家最需要的是『溫度』,要很人性化,有家的感覺。」日勝生旗下、負責營運樂陶居的集順生活科技康養處協理劉文琦提出他的觀點。走在樂陶居,迎面而來的,除了住戶,不時還有社工師、護理師穿梭而過,他們跟住戶互動,也暗暗觀察住戶的各種隱性需求。
劉文琦說,樂陶居也歡迎家屬或照顧者一同入住,「之前曾有三代同堂一起住進家庭房,五歲小孫子也搬進來。白天年輕人外出工作,我們照顧老人家,等於是提供一個『解方』,起碼讓年輕人很放心。」
臺、日高齡社會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