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小龍年 春節鶯歌賞陶趣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自2004年開始舉辦的「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是全臺灣最具規模的國際陶藝展覽,也是世界知名的陶藝獎項之一。(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

長達9天的春節連假上哪去?一起去最有陶藝氣息的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吧!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自2004年開始舉辦的「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是全臺灣最具規模的國際陶藝展覽,也是世界知名的陶藝獎項之一。

31國74組精采作品展出

本屆「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經過國際評審團兩階段專業評選,最終選出來自31國74組件得獎及入選作品,即日起至2025年4月6日,於陶博館3樓特展室展出,展現全球創意與技藝的巔峰,參觀4間展廳宛如環遊世界的陶藝之旅,能夠身歷其境感受各國陶藝家的用心創作。歡迎大家於展覽期間到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欣賞陶藝綺麗豐富的面貌。

百萬首獎作品吸引目光

日本佐藤雅之《殼之巢22-05(喧騷)》以黑白瓷土、手塑成形,作品由多個如蛋殼一般光滑的繭狀個體連結而成,外殼潔淨溫潤,彼此相互結合成爲堅固巢穴,透過光影變化使靜止的作品展現生命力,整體造型的律動感十分吸睛!細膩地表達了極端元素:對稱與不對稱、光與影、堅實與脆弱、虛與實,獲評審委員一致肯定手法及技術,脫穎而出,榮獲百萬獎金的首獎殊榮。

金獎韓國權真姬《概念核心_甕》由兩件韓國傳統甕器外型的作品組成,藝術家以精細手法將細薄的瓷土條分層堆疊,跳脫傳統的甕形,以土條均衡線性塑造輕薄器皿,刻意留出的小孔洞引入光源,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佐藤雅之《殼之巢22-05(喧騷)》。(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

銀獎中國大陸黃婧《回#12》,創作靈感源於家鄉桂林的風景,並結合童年學習書畫的記憶。作品外型宛如作品的中文名稱「回」字,傳達環繞、返回、轉身等多重含義,亦有生命循環的象徵意義,展現藝術家的細膩技法與陶土的細緻,藉由流動的釉面巧妙呈現。

銅獎旅法的俄羅斯尤利婭‧巴蒂羅娃(Yulia Batyrova)和馬拉特‧穆哈梅托夫(Marat Mukhametov)《白鳥III》,以輕薄脆弱的瓷土創造外型有着展翅飛翔覆蓋着片片薄如羽毛的翅,造型創新獨特,羽毛的輕盈與底座的穩重恰形成對比,充分表現出材料特性與創作理念。

74件得獎及入選作品中來自臺灣的卓惟與楊雅晴是本屆最年輕的陶藝家之一。卓惟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班,作品《定風波》外型簡單厚實,卻展現土壤的特殊質感,散發出平靜穩重的氛圍。楊雅晴《綿延》傳達抽象語彙,陶藝家將哀傷情緒搓揉進土條再集合成超過身體尺度的形體。

來自馬來西亞的李思樺《鳧舄》,創作靈感源於傳說故事中的「仙履」,作品造型神似高跟鞋與犀牛的結合,陶藝家以純熟的技法彩繪,經過多次的釉藥實驗,創造出質感細膩的作品。

挑戰陶瓷媒材展多元樣貌

藝術家運用不同製作技術,挑戰陶瓷媒材的各種變化與可能性,呈現陶瓷的光滑與紋理,展現穩重與輕盈的樣貌,透過「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跨國交流,匯聚創作能量,成爲當代陶藝趨勢參考指標之一,譜出其美麗絢爛的一頁。(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廣告)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展場一隅。(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