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科學斲琴展現精緻工藝 繞樑琴聲只爲安頓內心
安縵琴社深耕斲制古琴工藝,在臺北紫藤廬展出社員手作的古琴。(黃子明攝)
古琴展現場由社員示範演奏。(黃子明攝)
古琴彈奏會運用到各種技法,手指彈動姿態優雅,光可鑑人的琴面倒映彈奏者手部姿態。(黃子明攝)
古琴展吸引許多民衆到場觀賞,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左)應邀分享古琴藝術心得。(黃子明攝)
安縵琴社副社長柯響峰表示,古琴的演奏與欣賞,主要不是在鼓動情緒,也不爲炫技或愉悅他人,而是當我們要安頓內心生命關照的時候,可從中獲得最大喜悅。(黃子明攝)
安縵琴社在臺北紫藤廬展出社員手作的古琴,社員在開展前佈置展場。(黃子明攝)
古琴有各種不同造型,其中融合各種對自然的想像與文化意涵。(黃子明攝)
古琴愛好者觀賞手作古琴。(黃子明攝)
古琴各部位根據不同琴材特性,分別選用杉木、梓木、梧桐等木材,材質特性與紋路均會影響音質音色。(黃子明攝)
經常在古裝戲劇中出現的古琴,是中國傳統撥絃樂器,已有三千年以上歷史,自古爲文人雅士或宮廷吟唱伴奏樂器,被列爲「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當今各類西方樂器與科技所產製的五光十色音樂,早已取代古琴樂音,但有一羣古琴愛好者,仍然投身其中,透過科學化與系統性作爲,親手打造古琴,並賦予創新造型,讓古琴成爲融合視覺與聲響的綜合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將古琴藝術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國內知名琴人程惠德在文建會推動下,透過社區營造開始推廣古琴藝術,進而在2017年創立安縵琴社,隔年又在淡水成立安縵斲琴工作室,深耕斲制古琴工藝,目前在臺北紫藤廬展出社員手作的古琴,正是長年經營的成果。
一把古琴各部位根據不同琴材特性,分別選用杉木、梓木、梧桐等木材,材料本身含水量多寡,材質特性與紋路均會影響音質音色,斲琴者除了對材料的掌握,還要具備木工操作能力,對琴面腔腹的修斲,漆灰的調製與批髹,嶽山龍齦的埋置,徽位的計算及安排,安弦聽音和調整等基本工序工法,都會影響古琴最後表現,每一步驟需按部就班,一般而言,完成一把古琴時程都得長達一年。
正因爲斲琴程序與琴材特性複雜,且經驗積累與評價琴音標準難以定一,琴社以現代科學方法,就散、泛、按音呈現的音質特色制訂評選表單,爲古老技藝注入當代精神。
雖然古琴已逐漸脫離現代人生活與文化的聯繫,但做爲一項傳統藝術的傳承及修心養性的媒介,它仍有極高價值;安縵琴社副社長柯響峰表示,古琴的演奏與欣賞,主要不是在鼓動情緒,也不爲炫技或愉悅他人,而是當我們要安頓內心生命關照的時候,可從中獲得最大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