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蚵貝文化 臺西推綁蚵串育苗參訪

永續養蚵產業,雲林縣臺西鄉文史團體記錄綁蚵串育苗文化。(張朝欣攝)

雲林縣臺西鄉是全臺培育蚵苗重鎮,臺西文史團體爲永續蚵貝文化,16日推出臺西養蚵產業參訪行程,介紹綁蚵串育苗等養蚵過程,每條蚵串要綁10至11個蚵殼,10條成1捆,每捆工資25元,熟練者每天可綁20餘捆,蚵農再將蚵串運至沿海附苗,供應全臺養蚵業者。

臺西地區養蚵產業興盛,蚵苗培育更佔全臺8成,但近年來東南亞等國家積極發展人工育苗技術,逐漸威脅到臺灣的蚵苗培育產業,臺西藝術協會創會會長丁仁桐爲記錄臺西的蚵貝文化,規畫各種參訪活動,希望藉此喚起相關單位對永續養蚵的關注。

丁仁桐表示,臺西鄉因缺乏就業機會,年輕人只能到外地找工作,人口不斷外流,目前養蚵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蚵農,蚵苗培育過程中的綁蚵串,也都是老人家在做,若沒有設法傳承,可能逐漸式微甚至消失,不僅在地文化無法傳承,更影響整個養蚵產業。

丁仁桐說,綁蚵串耗工費時相當辛苦,由養蚵者提供蚵殼與繩子,綁蚵串者須自己用打洞機在蚵殼上打1個洞,再用打結方式將蚵殼綁在繩子上,每條繩子要綁10至11個蚵殼,過程中經常被蚵殼割傷,雙手粗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年輕人都不願意做。

目前綁蚵的老人家多在自家門口作業,或幾個人找塊空地一起綁,老人家提到,一開始每天綁不到100條蚵串,後來熟手了,1天可綁200條,工資約500元,對家計不無小補。

丁仁桐認爲,蚵殼除了用來培育蚵苗,打碎後鋪地可減少揚塵,許多藝術創作者也會用蚵殼作爲創作素材,這些都是蚵貝文化的一環,有必要進行計劃性的記錄,永續傳承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