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健康論壇/超高齡社會 智慧醫療將成解方

二○二四永續健康論壇十一日在臺北登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左起)、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陳相國、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清大校長高爲元、臺灣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張朝凱、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藍傳盛、理事長謝尚廷、高醫大校長楊俊毓、高醫大董事會董事長陳建志、準衛福部長邱泰源、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樑明聖、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等專家共襄盛舉。記者曾原信/攝影

五二○新政府上臺後,面對超高齡社會、少子化、醫護缺工的夾擊,智慧醫療輔助醫護工作,成爲提升病人安全的重要發展,透過遠距醫療也可消弭偏鄉醫療差距,達到健康平權。然而法規未全、健保補助、軟體產業缺乏、醫科文化不相容,成爲智慧醫院落地的四大挑戰,急需整合。

今年適逢高醫大七十週年,高醫大邀集優秀校友們共同舉辦「二○二四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由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天晟醫院主辦;臺灣醫務管理學會、臺灣醫事法律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齊討論智慧醫療科技、大病人小醫院、友善醫療環境等議題。

準衛福部長邱泰源指出,在科技持續努力下,也永遠守護以人爲本。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董事會董事長陳建志、前立委暨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也指出,疫後加速了醫療科技的整合,數位醫療成爲重要發展,也可促進醫療平權改善就醫環境,但目前礙於法規限制、各醫院系統各行其是,待持續整合。

明年臺灣就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提及,老年人口的增加及照護人力的不足,將成爲現代社會重大挑戰,新冠疫情使得臺灣在科技與照顧領域的結合成爲顯學,智慧醫療將更有效率地照顧民衆健康。

清華大學與高醫大即將共同打造智慧醫院,清華大學校長高爲元指出,以智慧醫院與轉譯醫學爲主的跨域合作,聯手打造達九百牀規模的醫院,平時可爲急性一般病牀使用,疫情時可轉爲防疫專責病房。

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利用數位科技推動的大家醫整合照護計劃已啓動,透過疾病風險模型,將病患分流到各級醫療院所就醫,提升照護品質。

高醫大持續於偏鄉服務,消除C肝的經歷也獲醫療奉獻獎。陳建志表示,醫界應思考如何提升醫療資源有效應用、運用數位科技完成醫療轉型,並透過遠距技術消弭偏鄉醫療差距。

事實上,智慧醫療科技不只可協助醫師手術,還能對疾病預警、照護及追蹤,在管理上也省力不少。臺中榮總曾是國際認證臺灣第一家的智慧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推行智慧醫療,是要將風險降到最低,中榮與陽明交大攜手研發的「Healthcare GPT」,其中一個是Call center AI,預計六、七月開始可提供民衆即時線上文字回答,讓弱勢、超高齡族羣也能感受到智慧醫療的效率。

臺灣醫療及科技產業聞名全球,智慧醫院卻屈指可數。張育美指出,醫療端提出問題,科技要幫忙解決問題,兩者相容才能對人民產生最好的幫助,但美國跟臺灣都沒有成功,原因在於臨牀路徑與科技尚無法結合,仍需努力。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AI無論如何應用,都要先收集資料整合再發展,才能落地應用,且系統要相容才能讓AI更有效益,目前AI已能生成病歷,但並不合法,法規如何與時俱進也是重要課題。

美國的癌症中心曾試圖引進AI系統,卻因與現有的SOP有落差而失敗,十年前,美國FDA規定,軟體應用在醫學上都必須設監測機制,未來如何在保障病患隱私的同時,有效利用數據進行管理和研究,都需要遵守國際法規。

「健康臺灣推動聯盟」成員、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陳相國表示,目前面臨「受限法規,醫療數據取得困難」、「健保補助有限,醫院缺乏推廣誘因」、「臺灣缺乏軟體產業」與「醫界與科技業文化大不同」四大挑戰,期待透過基礎建設、遠距長照、居家在宅醫療的施行,讓「高齡照護不是夢」。

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謝尚廷、榮譽理事長藍傳盛、輔導理事長樑明聖都說,高醫大優秀校友在醫療場域各有所長,共同維護民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