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超時盯3C 恐產生攻擊行爲 專家:這時間是上限
幼童超時盯3C 恐產生攻擊行爲 專家:這時間已是上限。(示意圖/Shutterstock)
掐指算算,家中幼兒每天使用手機或平板的時間有多長?國際普遍建議,2歲以下幼童應避免接觸螢幕,2~5歲幼童每天使用不超過1小時,不過近期研究顯示多數孩子使用超時,長期下來還可能增加情緒行爲問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身教是影響兒童使用行爲的關鍵之一。
5歲以下孩童是數位媒體使用率成長最快速的年齡層,新冠疫情之前,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每天醒着的時間裡頭,就有高達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來觀看螢幕。這個數字令人震驚,因爲美國兒科學會早在1999年陸續發展相關指南,讓兒科醫師建議父母別讓2歲以下幼童看電視,2~5歲孩童每天別看超過1小時,而世界衛生組織、澳洲及加拿大等各國的兒科組織均採納類似指引。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心理診所主任麥克阿瑟等人今年3月發表在《 美國醫學會期刊:兒科(JAMA Pediatric)》的統合分析研究,進一步系統性整合相關文獻,分析不同年齡幼童的數位媒體使用情形。研究團隊共納入63項研究、8萬9,163名幼童資料進行分析,發現2歲以下孩子中有高達75.3%接觸螢幕,64.4%的孩子每天觀看時間超過1小時、44%的孩子超過2小時。簡言之,大多數的孩子都超時了。
「數位媒體帶來的聲光刺激會促進特定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它的作用像是興奮劑,會導致大腦亢奮,但這些物質的分泌是短暫的,一旦分泌中斷,大腦會爲了維持興奮感而持續渴望暴露在聲光效果中,久而久之產生依賴,像是上癮一樣,總覺得使用時間不夠,」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牀心理師薛媛雲解釋數位媒體容易使用成癮的原因。
●過度使用3C 易致攻擊性、注意力不集中 男童比女童更易發生
情緒行爲問題風險是其中之一,《 美國醫學會期刊: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近日刊登一篇研究,同樣系統性回顧整合87篇論文,納入分析近16萬名12歲以下兒童。結果顯示,螢幕使用時間與情緒行爲問題之間地卻存在統計上顯著的關聯,其中外化問題(如攻擊性、注意力缺失、多動症症狀)比內化問題(焦慮及憂鬱等)更明顯。
觀看螢幕時間之所以會導致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況,過去文獻曾解釋,這可能源於犧牲睡眠時間、降低身體活動、以及缺乏人際接觸等。此外,數位媒體的快速節奏和強烈聲光刺激會增加大腦興奮程度,與此同時抑制前額葉運作,使情緒調節能力及同理心雙雙降低,因此可能導致更多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攻擊行爲。
「許多時候,人們使用數位媒體產品時不太動腦筋,經常受到刺激就做出單一反應,例如玩遊戲時不斷重複按一個鍵就能獲得即時回饋,這樣久而久之會養成習慣,生活中碰到事情就容易出現直覺性的衝動反應,不經大腦思考、不會設想其他可能性或是對方的立場情緒,因此容易發生衝突,也會牽動人際關係的發展,」薛媛雲補充。
這項研究同時注意到,比起女童,男童盯螢幕與外化問題增加的關聯性更強,這可能源於男童盯螢幕的時間較長,也容易從觀看內容中習得陽剛的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是攻擊性、暴力行爲。
●兒童沉迷數位媒體 父母身教是關鍵之一
聚焦臺灣,本土小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有南部研究針對一羣平均年齡2歲多的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進行調查,分析顯示,幼兒接觸螢幕裝置時間愈長,愈容易有情緒問題、憂鬱焦慮症狀、注意力與攻擊行爲問題、身體症狀以及社交退縮等,不過語言發展並未受到影響。
另一篇2020年發表的東部研究,針對年紀稍長的小學學童進行調查,驗證學童的螢幕使用時間與肥胖風險有關。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研究點出父母自身的使用行爲,也是影響孩子使用時間及生理健康的關鍵;比起體重正常的小孩,過重兒童的父母較少管控孩子使用電子螢幕的時間,父母自己看螢幕的時間也較長。
「家裡要訂定手機平板的使用規則時,家長也要同時遵守。當家長有良好的示範,纔有助於親子溝通,也比較好跟孩子談家規,」薛媛雲說。
她建議,不僅2~5歲幼童,學齡兒童每天使用電子螢幕的時間也別超過1小時。同時,最好能夠分段使用,例如每次使用15~20分鐘,以避免大腦持續過度興奮導致使用成癮。
臨牀上碰到數位媒體使用過度的孩子,薛媛雲通常會請孩子提出心中期望的使用時間。孩子可能會興奮地說「每天要玩5小時!」這時需要有耐心地與他們討論,放學後到上牀睡覺總共有多少時間,扣掉寫作業、安親班、吃晚餐、洗澡等例行工作,還剩多少時間,如此慢慢找出親子雙方都認爲合理的使用時間。
跟孩子談減少使用手機時,許多孩子會反問她:「不玩手機,我可以幹嘛?」這反映不少孩子的休閒活動選擇匱乏。因此,培養孩子多元的休閒興趣同樣重要,不僅能預防或戒除電子產品成癮,還能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髮育均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