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養老到康養:將養老難題轉爲新的發展機遇
8月26日,國務院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爲主題,進行第九次專題學習。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全局性、長期性的重大戰略。1999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聯合國老齡化社會標準,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老齡化問題被社會經濟視爲重大挑戰,人們開始擔憂年輕一代的負擔加重,並思考老齡化人口能否繼續創造價值。但隨着養老經濟格局的變化和社會認知的深化,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養老的意義。老年人持有的資源和資金使養老產業成爲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康養產業應運而生,這一轉變標誌着社會以樂觀心態看待這一新興市場,從被動“養老”到積極“康養”,康養產業有望成爲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康養產業:變老齡化壓力爲發展動力北京一對老夫妻退休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位於市中心的房子賣掉,用這些錢去環遊世界各地。他們坐着遊輪,在歐美等地遊歷,十年光陰,不亦樂乎。當被問到今後的打算時,他們笑着說:“等我們實在走不動了,還能去養老院,我們的退休金足夠支付一切費用。”這樣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老年人生活新的可能性,許多處於“黃金養老期”(60至70歲)和“白銀養老期”(70至80歲)的老年人不再拘泥於傳統模式,而是追求更豐富多元的人生體驗。也讓我們發覺,康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兩大主力已逐漸顯現。第一大主力是傳統行業,主要包括地產、保險業和大型國有企業,例如泰康人壽、新華人壽等公司,其擁有的長期投資能力,能夠支撐養老社區這樣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且回收週期較長的項目。它們爲老年人提供穩定可靠的養老保障服務,也爲整個行業帶來了更高的標準和服務質量。第二大主力則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互聯網資源,它涉及旅遊養老、老年康養、候鳥旅居等多種服務形式,已然成爲康養產業的一片藍海,普通人也可以站在康養風口上抓住商機,爲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例如,成立於2020年的“海燕旅居家園”,以大理爲基地,輻射昆明、西雙版納、騰衝、麗江等地,打破傳統養老模式,以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溫度爲優勢,專注於爲老年人提供更多生活樂趣和可能性的養老旅居服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康養產業讓國民的健康與養老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老有所樂、身體健康”是康養產業爲人們做出的最大貢獻,同時,也積極推動着各行業的發展,豐富消費市場,將人口老齡化難題轉爲經濟發展新動力。三大支柱力量爲康養市場保駕護航除了兩大主力外,一些支柱力量同樣不容小覷。首先是社區服務發揮作用,不僅可以滿足老人“居家養老”的願望,還可以讓老人在社區養老機構享受到延伸性服務。在一些智慧社區更是可以藉助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智能硬件爲依託,整合社區康養資源,爲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心靈撫慰、突發事件救助等全方位的養老服務。其次是助老家庭,這類模式常見於江浙一帶,通常由一些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的中老年人經營,利用居住地爲老人提供日間照料,這種模式費用較低,也有利於老人與家人保持聯繫。第三是個人力量,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都可以藉助互聯網資源在康養產業內發展,且不受文化水平或競爭力方面的過多限制。康養產業從業者劉老美,雖然沒有系統的學習經歷,但以其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在抖音分享了她在康養產業中旅居、養老、民宿等方面的深耕歷程,贏得了40多萬粉絲的喜愛,也爲老年人們擴寬了新的康養視野。目前,社區服務、助老家庭、個人力量這三大支柱力量雖未形成完整規模,但均有其獨特的服務方向,巨大的康養市場也將會爲其提供無限的機會與可能性。對於人口老齡化,我們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必談之色變,要客觀辯證看待老齡化發展新形勢,重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也要看到老齡化背後蘊藏着的新發展機遇,老齡人口也是寶貴的資源。努力發展康養產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現象、將應對人口老齡化與促進經濟發展相結合,推動高質量發展,既利當前又惠長遠。(本文作者:三亞學院教授曲文勇、黑龍江大學研究生薑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