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三家房企“摘牌”退市!

房企曾經排隊“敲鐘”上市、融資擴張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10月29日,三家上市房企集體告別資本市場,分別爲佳源國際、大唐集團、大發地產。因一直未能刊發2022年度業績,這三家房企的股票已齊齊停牌近18月,如今終是走到被聯交所“摘牌”的境地。

這並非房企首次出現“退市潮”,也不會是最後一批。僅在過去的2023年,便有12家房企從A股和H股退市,其中不乏千億房企。此外,祥生控股、上置集團也紛紛表示,後續將被取消上市地位。

“房企密集退市有多方面影響,退市企業關閉了資本市場公開融資的通道,資金面進一步緊張;更重要的是對企業信用產生負面影響,可能會影響到上下游合作方的合作模式,對整個行業也將產生負面影響。”同策研究院聯席院長、首席研究員宋紅衛告訴第一財經。

這些曾經瞄準千億銷售的房企,是如何走到黯然退市地步的?

與資本市場“短暫交手”

最近陷入退市風波的幾家房企,大多是資本市場的“年輕選手”。

從歷史上看,我國房企共出現過三次大的“上市潮”,分別爲1993年~1998年、2006年~2009年、2013~2015年,2020年前後則有一波較小規模的上市尾聲。

克而瑞表示,房企的第一次上市潮始於1993年,從萬科正式掛牌開始,200強房企上市迎來了一波小高潮,在1993~1998的6年間就有23家房企在A股或港股上市,主要爲大型國企央企、或港資背景企業。

第二次上市潮自2006年開始,當時全球股票市場牛市開啓,另一方面國內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2006~2009年間,共有35家房企成功上市,是房企上市最多的一段時期,諸多規模房企都在此時上市。

第三次上市潮在2013~2015年,彼時因房地產調控有所放鬆,房企迎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不少房企將上市提上日程,形成了第三次上市潮。不過,這段時期在A股上市的房企,基本都是通過借殼上市。

此後,轟轟烈烈的房企上市潮進入平淡期,2018年和2019年上市房企分別有6家,2020年則有7家內地住宅企業在港發售。這批企業,大多是因房地產融資環境收緊,爲募集資金、擴張規模,才登陸資本市場。

今日退市的大唐集團,便是於2020年12月11日上市,在資本市場停留時間還不到4年。

大唐集團創辦時間不短,系1984年由臺灣富商餘英儀創立,1995年餘英儀和好友進軍廈門,開始在周邊地區打開市場。本來,大唐集團計劃2009年上市,但因當時正值全球經濟危機、加上創始人去世,上市一事遇阻,直到2020年纔在遞交三次招股書後,成功在港交所掛牌。

上市前後,也正是大唐集團的短暫“風光期”。早在2017年,大唐集團銷售額便達到百億元,2018年上升至340億元,該集團還在2019年立下“三年衝擊1000億,進入全國房企50強”的目標。在成功上市的2020年,大唐集團銷售額達到445億元,2021年更是衝至505億元。

後續即將被取消上市地位的祥生控股,也是這波上市尾聲“上岸”的。

祥生集團上世紀80年代初創立於浙江諸暨,經過三十多年發展,業務板塊包括地產開發、小鎮開發及運營、商業開發及運營、建築安裝、物業管理、酒店管理等。2020年,祥生集團旗下祥生控股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成爲當年和大唐集團一道上市的幾家房企之一。

相較於大唐集團,祥生控股曾經銷售規模更大。得益於三四線城市的大量佈局及高週轉運營,祥生曾實現規模的迅速增長,2016年銷售額僅325億元,2018年便突破千億,用時三年便跨入千億房企陣營。

其餘兩家退市房企,上市時間則稍早一些,但最長的也不過八年。

其中,佳源國際於2016年3月在港交所正式上市。上市後第一年,該公司銷售規模便一路擴張,當年增速123.1%、銷售額爲103.7億元。佳源國際也曾喊出千億銷售目標,2019年該公司曾表示“三到五年內要把合約銷售金額突破1000億元”,還曾因股價閃崩成爲市場焦點。

同樣規模較小、但目標千億的大發地產,成立於1996年。2018年該公司表示:未來5年衝擊3000億元的目標,並在當年開始着手推進公司上市,而當時該公司銷售額剛突破百億大關。不過,2018年,大發地產還是成功在港交所掛牌,成爲上市房企陣營中的一員。

行業降溫期危機襲來

好景不長,房地產降溫期,那些發展激進、槓桿居高的中小型房企,立刻感受到寒流衝擊。

2020年搶灘上市的大唐集團,擴張日子並未持續多久。從上市當年的445億銷售、後一年的505億銷售,到2022年該公司銷售額直接降爲196億元。盈利情況也日漸下滑,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滑29.27%,毛利同比下滑49.5%,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79.12%。

公司信用層面,2021年11月,標普對大唐集團展望調整至“負面”,認爲其2022年6月到期的3億美元境外債券再融資的能力將面臨高度不確定性,企業短期內仍需注意流動性風險。截至2022年6月末,大唐集團總資產573.59億元,總負債474.84億元,資產負債率82.78%。

也正是在2022年,房企債務違約、出險的情況接連爆發,上市房企密集出現財報難產的情況。

2023年3月,大唐集團的原核數師羅兵鹹永道(普華永道)辭任,公司延遲刊發2022年度業績。據悉,在審計大唐集團2022年年報期間,羅兵鹹永道發現若干問題,並要求公司提供與審計若干重大事宜有關的資料,但核數師並未就該等事宜及時取得充分解釋及證據。

房企年報難產的一大原因,便是與審計師出現“分歧”。受行業發展降溫、大型房企違約等事件影響,審計師在審覈房企財報時標準普遍從嚴。有房企稱,因行業不景氣,同業陸續出現債務償付問題,原核數師在審計計劃制定、審計程序執行、會計估計和判斷等方面上更加謹慎。

“房企此前過度包裝財務報表、隱藏或有負債、隱藏潛在訴訟等情況較多,行業整體上行期相關問題會被掩蓋,隨着行業風險越來越高,審計師爲規避風險,可能會辭職、加價、或履行更多的審計程序。若房企爆雷,財務數據梳理難度會更大。”有業內人士曾對記者表示。

但沒想到,財報難產、股票停牌的上市房企,在資本市場直接“沉寂”至今,直到迎來退市終局。

日前,大唐集團發佈公告稱,該公司的股份自2023年3月21日起已暫停買賣。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若未能於2024年9月20日或之前復牌,聯交所有權將該公司除牌。

因大唐集團未能於2024年9月20日或之前,履行聯交所訂下的復牌指引而復牌,該公司股份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將被取消。2024年10月29日上午9時起,該公司的上市地位正式予以取消。

佳源國際的情況也是如此。該公司股份自2023年4月3日起已暫停買賣,且未能於2024年10月2日或之前,履行聯交所訂下的復牌指引而復牌;2024年10月29日上午9時起,公司上市地位將予以取消。

根據港交所2018年新修訂的上市規則,任何證券若連續停牌達到18個月,聯交所將有權將其摘牌。截至目前,上述房企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包括中期及全年在內的財報皆未能按時披露。

業內:企業自救道路將更加曲折

對曾經的上市房企來說,退市將有哪些連鎖影響?

宋紅衛對第一財經表示,房企密集退市有三方面影響,第一,退市企業關閉了資本市場公開融資通道,資金面進一步緊張。第二,對企業信用產生負面影響,可能會影響到上下游合作方的合作模式。第三,對行業也將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剛剛恢復的行業信心和預期。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告訴第一財經,房企退出資本市場,將對公司日常經營和債務化解等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方面,退市會導致企業市場形象受損,可能導致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下降,進而影響銷售情況,但退市後公司股價等短期市場信息對公司經營擾動有所減少,維護股票公開上市地位的相關成本有所降低,經營管理更加靈活。

劉水還表示,另一方面,房企退出資本市場會導致其融資渠道受限,發優先股或增發等債融資手段將不再可行,同時將造成公司價值的估值降低,股東利益受損,影響投資人信心,對債務重組和風險出清產生不利影響。

億翰智庫也曾發表報告稱,退市不等於企業完全倒下,只能說在某個時點,企業表現已經不滿足資本市場的要求,失去了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但是不能忽視的是,企業後續的道路會更加曲折艱辛,更難實現自救。

佳源國際便表示,過去數月,管理層爲穩定和加強公司業務作出了努力,但仍面臨着阻礙其運營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的重大障礙,包括但不限於資金短缺、房地產市場低迷及各債權人採取的強制執行行動,集團的重組不太可能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內房股中,仍有企業因各種原因處於停牌狀態,包括碧桂園、中國恆大、融信中國、中原建業、正商實業、億達中國、上坤地產等十餘家房企。原因則包括年報仍有待刊發及寄發、受核數師更換影響、以及推進債務重組等事宜。

宋紅衛表示,從保殼角度看,房企要規避停牌及退市風險,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優化財務狀況,做好現金流管理,做好臨期債務的預案,謹防再次違約,並定期及時向市場公佈;第二、加強公司內部管理,尤其是風險把控制度。第三,保持適度再投資的能力,這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給債權人和市場增強信心,也爲企業發展打開空間。

“推出改善公司資產質量、完成債務重組、儘快恢復經營的方案,纔是保殼能夠成功的關鍵,公司要徹底擺脫退市風險,仍需要基本面恢復和改善。”劉水錶示。

值班編輯: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