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想在家養螞蟻的孩子,家長能怎麼辦?

2019年,小學三年級的黃一壹偶然刷到幾條養螞蟻短視頻,便對螞蟻產生了巨大的好奇。

一開始,只是買回來養着玩兒。沒想到,養着養着便一發不可收拾了。他讀各種專業書籍,加入全國“蟻羣”,更是拉着爸爸媽媽陪它四處野採,把不同地域、不同種類的的螞蟻帶回家。

家中螞蟻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十窩,一壹挨個餵它們吃東西就需要整整一下午。

一壹將螞蟻從山野間採回家,又從家把它們帶到了美術館展廳。在今年iSTART兒童藝術節中,他以小策展人的身份打造了展項《螞蟻樂園2.0》。

把興趣變成熱愛,以熱愛激發內驅力,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遇到的幸運。畢竟,有多少家長接受孩子把螞蟻養在家裡,並投入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在一件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

一壹父親黃淋從事教育工作,對於兒子養螞蟻這一“小衆”愛好,他從未反對過,甚至成爲了孩子最有力的後盾,買資料、買器具、找老師、四處野採,他提供一切支持。

或許不是每個孩子都對螞蟻感興趣,但他們一定都有自己好奇的領域,哪怕聽起來有些“不合常理”。那作爲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在熱愛的事情中迸發出無限能量?讓我們從一隻小小的螞蟻說起。

一壹三年級時開始正兒八經地養螞蟻,他把所有的螞蟻都放在自己的臥室,有時候還會把螞蟻放到牀上觀察、餵食。

就像帶小孩兒一樣,每天和螞蟻形影不離。

黃淋從小在農村長大,也常常和小夥伴們看螞蟻搬家,給螞蟻餵食,對螞蟻並不陌生。兒子想養螞蟻,他也覺得挺有意思,但唯一擔心的就是一窩一窩的螞蟻會不會一不留神跑出來了,在家裡亂跑把傢俱咬壞。

黃淋擔心歸擔心,並沒有因爲假設性事件阻止兒子養螞蟻。

螞蟻在家住上了一段時間後,他才放心下來。一是螞蟻跑出來是小概率事件,二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是可以將螞蟻固定在某一個區域範圍內。

黃一壹在自家小院裡觀察螞蟻捕食

那段時間,黃淋在家中常常看到的景象便是,兒子跪在地磚上,把身子趴得很低很低去觀察螞蟻如何捕捉蚯蚓,如何拖拉一條蚯蚓。有時候,一趴就是近一個小時。

虔誠,這是黃淋對兒子觀察螞蟻時的形容:“他拿着試管觀察螞蟻時,眼神中有股勁兒。”

在養螞蟻這件事情上,黃淋是十足的“小白”,教不了兒子什麼專業上的東西。

他便買了許多關於螞蟻相關的專業書籍回家,“但我沒有要求他一定要看,因爲那些書說實話專業性強,有難度”,黃淋說到:“有需要就看,不看也沒關係。”

沒想到,一壹對這些書籍非常感興趣。即便是有些晦澀的專業書籍,他都看了超過十遍。

黃一壹製作手工螞蟻巢穴

當兒子有興趣愛好,黃淋選擇儘量給他建立一個高的起點。

高的起點是指,將他引進學習的場域,給他提供不同的學習路徑。

比如看書,在學術層面對他有一個指導作用,孩子就不是盲目地瞎玩。黃淋建議家長可以嘗試提供這些“營養”,如果孩子願意進一步學習,那他的探索就有可能更深入一些。

西雙版納野採

除了看書,螞蟻專業網站、螞蟻社羣也是一壹重要的學習資源。

在專業的螞蟻網站上,有全國大部分的螞蟻類羣圖鑑,也有關於螞蟻身體結構的介紹,還能進行中國螞蟻地區分佈檢索。

一壹很快通過網站加入了聚集了螞蟻愛好者的“螞蟻社羣”,大家在這裡分享關於養螞蟻的經驗與心得,也有螞蟻愛好者邀請一壹和他們一起野採。

一開始,一壹一直打字和大家交流。黃淋問兒子:“怎麼不和大家語音,那不是更方便嗎?”原來,一壹擔心自己一張口,被別人發現自己是“小屁孩兒”就不愛搭理了。

在自家螞蟻工作室

在黃淋看來,和來自全國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螞蟻愛好者交流,對兒子來說是一種滋養。

他在逐漸適應學校、家庭之外的社會,並且有機會在一個專業的小系統裡得到成長。養螞蟻這件事情幾乎由一壹全權主導,除了需要買單的時候,黃淋概不介入。

“說老實話,我和很多家長一樣,在孩子的興趣愛好這件事情上,我們能教的東西很少很少。如果不知道怎們辦,那就先給他空間。讓他的興趣愛好有發展的空間,家長再借此引導孩子去一個知識小系統中學習。孩子自學的強度往往是很驚人的。”黃淋說。

一壹回憶起自己養螞蟻的經歷,有兩個片段印象尤其深刻。

一是和爸爸去野採螞蟻,黃淋拿着工具挖了一個五六十釐米的大坑後累得不行,父子倆一塊坐在車上休息。

另一個片段則是,和媽媽去黃桷坪徒步的過程中,自己提到某個地方有很多螞蟻,媽媽便帶着自己走了一個多小時去那兒,結果,什麼螞蟻也沒找到。

對於黃淋夫婦來說,養螞蟻這件事或許頗具專業性,但陪孩子卻是他們拿手的。

只要是兒子提出想野採,黃淋都會抽時間陪他一塊兒,因爲戶外時光和陪孩子都是重要的事情。

四面山野採

野採可不是什麼輕鬆事,它的過程是辛苦的。

野采地多是山間,先得徒步一段距離,再尋找螞蟻有可能的“藏身之處”。

有些螞蟻藏得很隱蔽,常常挖了一個多小時都找不到蟻巢的蹤跡;有些螞蟻特別漂亮,但沒找到蟻巢的情況下把它們帶回家,它們大概率也活不久。

辛苦,但也有趣。

父子倆偶爾挖出一些新奇的螞蟻,便會立刻拍照發羣裡請教“大佬們”,這是什麼品種,它有哪些特點。

他們也曾在挖螞蟻時,發現了不少的馬蜂。那是黃淋第一次知道,在冬天,馬蜂是生活在地下的。

照母山公園野採

這些年,黃淋陪着兒子去過四面山、照母山、彩雲湖、綿陽、達州、西雙版納等不同的地方野採。這些對於一壹,對於黃淋來說都是新奇的生命體驗,也是獨屬於父子倆的親子時光。

一壹的螞蟻現在養在地下室,他每天晚上都要去照顧螞蟻們。

到了飯點兒,或是睡覺的時候,媽媽也不會催促,只是安靜地等兒子忙完。黃淋就在邊上陪着他,兒子有需要幫忙他就上,不需要幫忙他就在一旁觀察。

黃一壹家中的螞蟻工作室

“陪伴於我而言不是任務,我很享受其中。”他希望兒子明白,自己一直在這裡,併爲他提供支持。

如今的一壹是一名中學生,相較於小學階段課業更繁重,時間更緊張。

有時候晚上吃了飯,喂完螞蟻就到了睡覺的時間,但一看,作業還沒做。

《螞蟻樂園1.0》作品現場,第六屆iSTART兒童藝術節

黃淋起初也覺得在孩子的學業和興趣二者間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完成作業是學生的任務,也是學校的要求,但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定要很癡迷、很專注的狀態才能好玩,才能深入。許多科學家在自己的事業上不就是廢寢忘食的嗎?”

權衡之後,黃淋的辦法是:體諒孩子,自我調節。

家長都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自然明白孩子在興頭上被打斷一定不樂意。

作爲父親,他希望藉着愛好與學業這兩件事,訓練兒子全局把控的能力,學着怎麼更高效率地完成一件事,學着如何調動內驅力,學着如何靈活的安排時間。

《螞蟻樂園1.0》作品現場,第六屆iSTART兒童藝術節

黃淋自認爲是一名好心態的家長,不會老想着把孩子拽到學習上,也不會擔心生活中各種瑣碎的東西影響兒子學習。

因爲,那樣會忽略了孩子真正的興趣培養。

“他如果將來真的從事這方面研究,我相信現在的積累對他來說一定是一種滋養,當然,做不出什麼成績也沒關係,他因爲這件事情獲得過開心快樂的體驗就好。”黃淋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