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塭變光電田 當地居民:影響生活品質

黑腹燕鷗是臺南濱海地區常出現的冬候鳥,出沒時總是成羣在天空盤旋集結。(黃文博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臺南市沿海的漁村土地已被大規模開發設置光電板,大片魚塭全變光電田,意外引發熱島效應,北門區蘆竹溝社區每到夏季,數公頃光電板上方的熱空氣隨南風吹進社區,全莊籠罩在高溫中。此外,光電業者搶地種電也衝擊候鳥棲地。

太陽能板可設置於陸域與水域,北門蘆竹溝社區緊鄰魚塭地,案場被評估爲「地層嚴重下陷的不利工作區」,每公頃土地允許裝設的光電板面積也從4成提高爲7成,社區遭大面積的水域光電板包圍,光電板在陽光直射下亮晃晃,是光電業者及綠電蟑螂眼中的生財工具,對世居當地的居民而言,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住在魚塭邊的居民表示,魚塭變光電田後的最大感受,就是夏天變得更熱,「溫度高很多」。蘆竹溝反對設置太陽能自救會表示,大量光電案場位在社區南邊,收集光熱的光電板上方充滿熱空氣,夏天南風吹拂熱氣全吹進村裡。

居民曾在夏季測到43.7度高溫,但當天氣象局公佈的蘆竹溝社區溫度卻只有36度,居民痛斥光電板帶來的熱島效應是最難忍受的災難。社區盛行養蚵產業,居民每到夏季就得忍受在酷熱環境中生活與工作,政府卻毫無配套對策。

黃姓居民表示,居民不反對政府發展光電,但應以屋頂光電爲優先。平地種電已發現問題重重,包括魚塭種電後如何養魚、捕魚?光電板的清洗劑流入魚塭,「這魚你敢吃嗎?」,痛批政府「想做就做,不顧在地居民感受」。

除了熱島效應,臺南市北門、七股區溼地原是候鳥最愛的棲息地,但近年候鳥轉棲他處。經營民宿與生態導覽的洪有志觀察候鳥已有20年,他發現以往固定會在北門區棲息1個多月的黑腹燕鷗,近年出現的數量不穩定,最大因素是臺南沿海廣設光電場,造成生態棲地面積減少,候鳥無處覓食。

洪有志表示,今年嘉義縣布袋鎮候鳥數量大爆發,臺南候鳥卻時有時無,與沿海種電有很大關聯。他痛心政府發展能源造成搶地,原本要做黑琵觀光區的七股、北門地區,現在卻變一大片光電場,「雖然能源加分、觀光卻0分」。

針對外界質疑,臺南市政府迴應,根據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去年底公佈的數據,臺灣黑琵數量3824只,佔全球數量62%,臺南2158只、嘉義962只、高雄369只、雲林227只、屏東26只、金門29只、宜蘭27只,臺北、桃園、新竹、彰化、花蓮及臺東等地則爲個位數。稀有候鳥如藍歌鴝、董雞、諾氏鷸均現身大北門地區,可見光電發展避開敏感地帶,政府結合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與漁民聯手保育生態,兼顧地方永續發展。

此外,經濟部也早已對外澄清,太陽光電系統不需使用化學清洗劑,其設置多采傾斜設計,所以下雨時具有自潔效果,此外,清洗模組僅需使用高壓清水注、長杆拖把等工具,就能清洗乾淨,平均一年清洗2次,不需任何化學藥劑。

臺南市政府強調,根據氣象局在臺南北門測站的紀錄,夏季最高溫大約在攝氏30度上下,春季與冬季的平均溫度則在20度左右。目前測站沒有出現43.7度的紀錄。大北門地區歷年來都是臺南最低溫、且最容易出現漁業寒害的地區,在缺乏高樓大廈的情況下是否會出現都市熱島效應,有待更多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