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傳統穀物油芒 超級食物救糧荒
堅持復耕原住民傳統穀物的布農族青年邱曉徵,種回在部落消失半世紀的油芒。(蔡旻妤攝)
消失近半世紀的原住民傳統穀物油芒,被臺東縣延平鄉布農族青年邱曉徵堅持復耕,後來才發現,種下的竟是中央研究院口中耐旱又營養的「超級未來食物」,臺東僅少量種植,雖然利潤不高,但他卻不想拉高價錢。
延平鄉武陵村一處山腳下,一羣布農族婦女淹沒於雜草中,近看發現她們揹着簍子正在採收穀物。婦女說,「這個很麻煩」,同一片田成熟時間也不同,無法像稻子用機器採收,只能以人工分批採收;而婦女口中的「麻煩」,就是科學家發現極端氣候下也能生存的超級食物油芒。
邱曉徵說,幾年前他想找回原住民傳統穀物,但這種穀物已消失半世紀,他2016年參加小米課程遇到研究原住民穀物的老師林志忠,林將油芒的1穗交給他帶回部落種植。
「當時只知道種的是傳統穀物」,等到抽穗後,70幾歲的長輩望向着田裡,以母語驚呼「你們竟然還會種Dill」。老人家感動地說,1941年內本鹿事件後,日本政府將住在內本鹿的布農族人強制遷移到海岸山脈的鸞山部落,當時族人帶着傳統穀物一起移居,油芒一消失便是50幾年。
邱曉徵原想找回原住民傳統穀物,後來得知這是中研院投入數年研究,能在極端氣候下生存,抗旱耐鹽又能取代稻米的油芒。
邱曉徵說,油芒收成1分地1年賣7萬,他1年收成約40幾萬,也很少人種,但他不想拉高價錢,在精神、文化的意義遠大於利潤,「不想讓油芒在長輩的生活中式微,在我的生命中消失」。
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黃子芸表示,油芒對環境適應力強、營養價值高,場內目前保有10個品種的油芒,若民衆有興趣也會協助輔導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