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比我跟小孩重要!請先生多關心老婆、小孩,竟被認為在「阻礙兄弟情」
生了孩子後,卻發現自己和先生對家庭的認知有很大不同,兩人衝突不斷,甚至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 圖/freepik
除了訴請離婚,還有別的選擇嗎?
Tina的婚姻超過十年,也在離婚這件事上糾結了好久。
自從生了孩子,她發現自己和先生對家庭的認知有很大不同。兩人衝突不斷,甚至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
經過一番糾結,還有家事商談專業資源的協助與作用,最後,她仍然選擇留在婚姻內,但卻不是出於一開始所想的「忍一忍就好」委曲求全,而是她真的清楚知道了自己內心所要的是什麼後,設法改變自己,而得到了她想要的結果。如今,孩子的狀況改善了,與先生間的關係也穩定了。Tina摟着重修舊好的先生,她笑說,「我的人生跟婚姻,都好像倒吃甘蔗,越吃越甜。」
婚姻出狀況,越演越烈
Tina談起她婚姻中痛苦的那段回憶。
她是大學講師,與開設工程行的先生結婚已超過十年,然而才新婚後不久,她與先生的衝突便已顯現。大小爭執不斷,在隔年孩子出生後,情況更是難以收拾。「主要是我們對家庭觀念的認知不同吧。」Tina說着。
先生來自大家族,自小就和堂兄弟們關係緊密,或許因爲如此,在與Tina組織小家庭後,先生仍然把原生家庭當作核心,無論有事沒事,甚至只是遊玩閒聊,只要家人一通電話,先生隨叫隨到。
這樣的情況令Tina難以忍受,對她來說,自己的家庭剛有新生兒,先生卻天真地想維持單身時的自由生活與自我空間。
她看不到先生對自己小家庭的用心,卻看到先生跟着兄弟們打球、餐聚、聊天到夜半,有時Tina和先生已有約定好的規劃,先生卻會因兄弟的邀約而取消原訂計劃。「一開始我也都儘量陪同出席呀,想說盡量積極參與他們的事情。」但先生與親友的聚會經常遲至深夜,Tina 認爲容易影響幼兒的作息,而漸漸減少參與。
她向先生提出要求,希望先生減少出門的頻率,「把重心放在我們自己的小家庭上。」先生卻認爲她可以獨自處理幼兒和家中瑣事,覺得她的要求是在「阻礙兄弟情誼、剝奪個人時間、不給他開心好過、找他麻煩」。
衝突開始影響孩子
Tina 與先生的關係越來越差,她曾嘗試找夫家的親戚、雙方家長、共同朋友等角色協助溝通,但衝突不減反增,種下許多枝節與隔閡。
兩人關係越來越差,每每一提到相關議題,便是一頓大吵。接下來,就是至少一週,甚至長達一個月的冷戰。先生刻意早出晚歸,避開Tina在家的時段,兩人若是「狹路相逢」,互動也如陌生人一般。Tina難以忍受這樣的冷暴力,她把自己關進房間,「似乎我跟小孩發生任何事,都跟他無關。」
痛苦的生活持續了好幾年,爭執與吵架隔三差五地不斷循環,雙方火爆到互相動手推擠。有一次孩子在旁目睹嚎啕大哭,Tina一次一次地浮出要不要離婚的念頭,但看看身邊的幼兒,又一次一次地告訴自己忍耐下去。
可惜,一味忍耐無法帶來雨過天青的好結果。
Tina原先擔心雙方這樣下去,孩子未來可能會發生情緒失控,或是怕孩子有人格缺失,誰知尚未等到孩子長大,她擔心的事就已提早到來。
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了退化的行爲,Tina 聽到老師轉述孩子出現便溺在褲子上等狀況,心裡非常着急,於是果斷地尋找專業資源,想幫助孩子,也就是此時,她巧合得知了家事商談資源,開始了個人與心理師的談話。
關係的轉變
「媽媽心理穩了,孩子也會穩了。」Tina聽到心理師說出這句話,她瞭解必須先照顧好自己。
「每次會談中不斷詢問、不斷討論……」在Tina的努力下,她逐漸釐清了對婚姻的看法,也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選擇在不委屈自己的情況下,讓自己在婚姻中能先穩住。
在會談過程中難免會因「怎麼竟是我要先低頭、我要先改變」的想法而覺得挫敗,但在兩、三次邀請先生一同進入商談被拒絕之後,Tina清楚知道自己想爲孩子留在婚姻中,既然先生覺得都是她的問題,那她先嚐試改變自己。
「我逐漸學會從對方的角度思考,也多發現先生的優點、多稱讚他……」她理性地採用「同理」,並確保兩人在夠冷靜的狀況下再進行溝通。半年以後,先生對於Tina的意見不再那麼抗拒,也逐漸認同了兩人自組的小家庭纔是最核心也最重要的事,並開始減少下班後個人的社交活動,兩人慢慢有了交集,回首這段婚姻,到了第十二年才漸入佳境。
心理師想說
從故事中看見Tina要先生投入小家庭、要關係改善,採取的作爲從抗議、直接要求、找夫家的親戚、雙方家長、共同朋友協助溝通、大吵、冷戰到雙方動手,最終讓Tina尋求專業資源協助,從改變自己開始,是因爲孩子長期處於父母衝突中而出現退化行爲。
面對關係問題,有人是來找心理師要討論如何改變對方,處於一種「我要對方改變、我要關係改變」,卻不是「我要在關係中改變」,Tina也坦承曾出現「爲何是我要改變」的質疑。但沒辦法讓對方一起來接受婚姻諮商時,也只能從單方的改變做起。
越來越邊陲的先生
在婚姻關係中,Tina希望先生能當她生活的夥伴、教養孩子的夥伴,認爲先生當時是閃一邊,仍在獨身的世界,沒有做她的先生、做孩子的爸爸,但先生要Tina 支持他的社交、老家的情感維繫,Tina只能更投入做母親、家務,與孩子的關係越綁越緊,推先生位移時,先生就越跑開。
夫妻兩人的情感需求都向外求,太太投入孩子,先生投入朋友、親屬,兩人的關係是虛的,如果兩人相互拉距、爭輸贏,就無法相互體諒,無人先委屈求全,只有彼此累積不滿與委屈,關係越走越遠,先生在自己建立的這個小家庭的位置也會越來越邊陲。
經驗自己的脆弱,關係中的失控感
幸好,Tina願意先打破現狀,若只有個人來討論關係問題,絕不是檢討任一方,時常個人來談的一方容易讓心理師認爲是對方讓他如此,花時間檢討對方,但系統取向的婚姻諮商師會用發展的眼光帶個案看關係的變化,用關係循環共構的觀點看到兩人是互補或對稱的關係,雙方於目前關係結果中的各自貢獻。
所以與Tina探討她面對關係的作爲,帶來的結果是如何,怎麼會越面對越不如己意;看見夫妻是如何相互影響、被影響,探討過程中需要面對自己內在的脆弱、經驗。「我無法運用自己的能力來處理關係」、「無法掌握關係走向的失控感」,這對自覺自己很有能力、自尊敏感的人來說,面對內心、自我覺察是很不容易的,但期待關係轉變要先幫自己從關係困境中脫困開始。
《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 圖/商周出版
本文摘自《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2023/06/01 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