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爲何不會因爲能量耗盡被吸進去?
對於原子的內部結構,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說法: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就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那樣。
事實上,關於“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的說法是不嚴謹的,電子並不是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那樣,如果真的如此,由於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向外輻射能量,釋放能量,那麼電子的運動半徑就會越來越小,最終墜落到原子核上。
但事實上電子並不會墜落到原子核上,這說明原子內部的運動規律並不能用我們熟知的經典物理學去詮釋。
原子核和電子屬於微觀世界,必須用統治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來詮釋。下面就來通俗地講解一下電子到底是如何運動的,以及爲何電子不會被原子核吸引。
說到電子運動,首先不得不提到電子躍遷。
在量子世界,微觀粒子的運動是不確定的,我們不能同時描述出粒子的運動速度和位置,只能用概率去描述,也就是所謂的“波函數”,如何求解波函數呢?
通過薛定諤方程。薛定諤方程在量子世界的地位就猶如牛頓經典力學(第二定律)在宏觀世界的地位一樣,可見有多麼重要。
量子世界與宏觀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牛頓定律去詮釋量子世界。
繼續說量子躍遷。何爲量子躍遷?簡單講,當電子能級較高時,一旦受到某種干擾,總是會隨機躍遷到低能級,並在躍遷的過程中釋放能量。
舉個現實中通俗的例子,就像山上的石頭,由於位置較高(可以類比成電子的能級較高),石頭總是擁有向山谷滾落的趨勢(山谷就是電子的低能級),一旦石頭受到某種干擾,比如說你用手推動石頭,石頭就會滾落到山谷。
那麼電子到底會躍遷到哪裡呢?
不確定性告訴我們,很難去描述電子躍遷的過程和位置,也只能用概率來描述,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去描述電子躍遷在某個位置的概率,用電子雲來描述。
同時,由於能量並不是連續的,而是離散(量子化)的,電子躍遷釋放的能量必須是兩個能級之間的能量差,不會輻射出任何能量。而如果電子吸收能量向高能級躍遷,也只能吸收兩個能級之間的能量差,不是所有能量都能讓電子向高能級躍遷。
那麼問題來了,電子爲何會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呢?到底是什麼樣的擾動會讓電子發生躍遷呢?
通俗來講,可以這樣理解:電子總是傾向於保持穩定,而低能級的電子比高能級更問題。
還是拿剛纔山上的石頭打個比方。在山頂的石頭總是不穩定的(高能級),而一旦跌落到山谷(低能級),石頭就非常穩定了,位於山谷的時候很難再受到擾動的影響改變位置。這很好理解,因爲你稍微推動一下山頂的石頭,石頭就會向下跌落。
但如此通俗地解釋並不會消除你心裡的疑問,你肯定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擾動讓電子發生躍遷。
衆所周知,原子包括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非常小,只有原子半徑的千億分之一,而電子比原子核更小。所以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是“虛空”的。
但這裡的“虛空”並不是真的都沒有,甚至恰恰相反,那裡表現出來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極短的時間裡,虛空會隨機衍生出虛空粒子,比如說正電子和負電子,然後它們瞬間湮滅,轉化爲能量。
這聽起來好像是“無中生有”一樣,貌似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其實並沒有。
根據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原理,只要衍生到湮滅的時間足夠短,就可以發生。從衍生到湮滅這段時間裡產生的能量就是基態能量,也叫做“真空零點能”。
可以看出,所謂的“虛空”(真空)其實一點也不空,甚至很熱鬧,就像沸騰的海洋那樣,隨時上演着這種衍生湮滅的過程,也稱之爲“量子起伏”(漲落)。
而虛空的這種量子起伏對位於虛空的中的電子造成了擾動,讓電子躍遷的低能級,釋放能量。而如果電子吸收了外界能量,又會重新躍遷到高能級。如果電子吸收到的能量足夠多,就會躍遷到擺脫原子核束縛的“高能級”,也就是所謂的“等離子體”狀態,成爲自由電子。
而電子其實一直在高能級和低能級之間來回躍遷,表現出來電子雲的狀態,而不是圍繞着原子核運動。所以電子並不會被原子核的引力吸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