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研站建設需要攻克哪些難題?
央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記者彭揚)月球,作爲地球的近鄰,承載着人類無盡的探索夢想。隨着中國航天技術不斷突破,按照計劃,我國將於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實現載人登月後,如何保障航天員和科研人員在月球上的生存、生活及健康,成爲科研人員面臨的重要挑戰。近期,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科技會客廳》邀請航天文昌科普基地負責人姚振強圍繞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姚振強介紹,我國在2021年提出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設想,該項目由中國主導,並邀請全世界共同參與、推進和開發。科研站的建設分爲兩個階段:2035年將建成一個以月球南極爲核心的基本型科研站,進行基礎試驗和工作;到2045年,將進一步拓展和完善,進行綜合性試驗,爲未來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技術、物資和智力儲備。
月球科研站的建設,與空間站建設類似,需要解決物資補給、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問題。然而,月球環境更爲惡劣,強輻射、真空和極端溫差等挑戰使得月球科研站的建設更爲複雜。因此,建設一個綜合性的月球科研站,是實現月球長期駐留的關鍵。
在姚振強看來,建設過程中,我們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月球環境的惡劣條件、如何到達月球以及如何返回地球等。航天系統工程需要多個系統協同推進,包括髮射場系統、地月指揮所、航天員訓練等。
爲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科研人員正不斷努力。“例如,通過研究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我們已成功製造出月球磚,可用於月球建築,滿足生存需求。同時,月壤研究還爲我們提供了提煉水資源的方法,爲解決月球上的氧氣、水以及太空種植等問題提供了可能。”姚振強舉例稱。
那麼,月球科研站的建設對未來航天探索有哪些重大意義?姚振強說,月球是人類最先到達的星球,也是宇宙探索的起點。未來的探火、深空探測或行星探測等任務,都需要依賴月球科研站進行長時間的科研、工作和生活。
據瞭解,目前關於載人登月的相關工作正在海南文昌逐步推進。屆時,將使用兩枚長征十號的火箭發射飛船和着陸器到環月軌道進行交會對接,航天員將轉移到着陸器上,再着陸到月球表面。與嫦娥六號機器採樣返回不同,載人登月實現後,航天員可以在月表進行人工採樣,並通過着陸器上升到環月軌道,再進入載人飛船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