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沒有火箭,當初登月的宇航員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關於月球探險的疑問,從不曾間斷。阿波羅號於1968年搭乘土星五號飛離地球,許多人提出質疑:脫離運載火箭後,阿波羅號是如何獨自從月球啓航返回地球的呢?

火箭升空:土星五號攜帶阿波羅號離開地面,它的推力之大,世界排名第二,總重量超3000噸,攜帶了45噸的荷載,藉助巨型發射塔的力量,那場面令人心潮澎湃。

降落與發射:火箭穩穩垂直着陸的技術是馬斯克近年的研究成果。一般航天器重返地球時,通常是直接“墜落”,利用降落傘減速。那麼,在五十年前,阿波羅號是如何在月球穩穩着陸,又如何具備再次發射的條件呢?

要知道,在月球上並沒有發射臺的存在。難道月球上有着與土星五號類似的運載火箭,提前建好的發射臺?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既然阿波羅號無法獨立完成登月之旅,嫦娥五號同樣如此,實際上返回地球的宇航員並非由“降落過月球”的航天器接回。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過程:

首先,強大的運載火箭突破地球引力,將航天器送入太空。

然後,航天器進入繞地軌道,與推進器分離,環地球飛行的同時,火箭把阿波羅號或嫦娥五號送入飛向月球的轉移軌道,並隨後分離。

接近月球時,點火調整速度,進入環月軌道。

不論是嫦娥五號還是阿波羅11號,都不是單一結構的航天器,而是由多個模塊構成。

阿波羅11號在整個飛行過程中經歷了兩次分離與對接,而嫦娥五號僅進行了一次分離與對接。阿波羅號的第一次分離是爲了結構調整,經過180度旋轉後再對接,爲後續的登月與返航做準備。

當嫦娥五號與阿波羅11號進入環月軌道時,它們的工作原理類似:登月艙與軌道艙分離,通過減速被月球引力捕獲,同時在下降過程中登月艙的下降段點火,使之具有一定上升力以平衡月球引力,實現軟着陸。這一過程與馬斯克的獵鷹9號火箭的回收類似。

着陸月球后,阿波羅號的宇航員出艙行走、插旗、採集月岩;而嫦娥五號則採用自動化方式挖掘土壤、封裝樣本。

關鍵數據解密返航之謎:

儘管月球上並無重型火箭與發射塔,但航天器依然能從月球返回,關鍵在於利用引力。月球的引力遠小於地球,從月球“出發”的初速度只是關鍵一躍,大部分航程仍受地球引力作用,因此返程多是下坡路。

土星五號攜帶阿波羅號飛離地球時,總重量爲3000多噸,荷載45噸。這其中環月軌道艙重25噸,登月部分上升段4.7噸、下降段15噸。也就是說,從月球起飛的重量只有4.7噸,燃料佔了一半多(2.4噸),飛船本身只有2.3噸,實際載荷僅包含兩名宇航員及所攜帶的月岩(另一名宇航員留在軌道器上)。

關鍵在於,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月球上4.7噸物體受到的重力,與地球上0.8千克物體相當,也就是約相當於地球上兩頭豬的重量。

火箭逃離地球需要達到11.2km/s的逃逸速度,但因爲月球引力小,僅需達到1.68km/s的環月球速度即可。換句話說,宇航員與月岩並非直接從月球表面搭乘“兩頭豬”返回,而是在近月軌道“換乘”軌道器。

綜上所述,航天器在地球與月球的起飛條件大不相同,地球起飛的難度遠超月球,起飛重量相差3750倍,所需速度差7倍,且不包括空氣阻力的因素。這說明,從月球起飛只需一個輕量級發射架(約10噸的下降段)及一個“迷你火箭”(4.7噸的上升段,含2.4噸燃料)即可。

當登月艙上升段從月球起飛後,宇航員攜帶月岩轉移到返回艙,隨後上升段與軌道艙分離,軌道艙最終點燃引擎改變軌道進入地月航道。返回艙與服務艙分離,獨立朝向地球返航。最終,返回艙進入地球軌道,減速進入大氣層,完成太空之旅的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