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和人工智能迎來“第五交響曲”時刻
1956年夏天,美國漢諾斯小鎮的達特茅斯學院迎來了30多位全球頂級的科學家,他們聚在一起只爲探討一個話題:讓機器能像人那樣認知、思考和學習,即用計算機模擬人的智能。
這場聚會來自於一年前,他們中的4位佼佼者發起的一則提案《關於舉辦達特茅斯人工智能暑期研討會的提議》。這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出,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選擇在達特茅斯學院,因爲提案裡一位叫約翰·麥卡錫的教授剛好在那裡任教。日後,他將有個響亮的稱號:人工智能之父。
在雲棲大會的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分享了這段舊事。
而在這場聚會的5年後,麥卡錫在麻省理工100週年的紀念慶典上,又提出了個概念Utility Computing(公共計算服務)。他預言,計算服務或許會在將來某天成爲像電話一樣的公共服務,成爲一種全新的、重要的工業基礎。
後來,他設想的這個計算服務有了一個寫意的名字:雲計算。
王堅說,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是最好的事——約翰·麥卡錫同時參與定義了人工智能和雲計算,似乎預示着AI和雲計算冥冥之中會走到一起。
而促成他倆的“媒婆”,就是大模型。
不是工具的革命
而是革命的工具
自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全球科技界對大模型的熱情始終居高不下。這副場景明顯有別於2016年AlphaGo的驚豔亮相,通用人工智能給產業界和普通大衆帶來的震撼遠比“下圍棋比人類厲害”更爲強烈。
但是,大模型帶來的變革可能還是被低估了。
在王堅看來,這是第一次,計算對科技創新本身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很少有人意識到,大模型的出現,不是科學研究工具的革命,而是一場會讓科研發生一次革命的工具。”
和他持有相同看法的,是雲棲大會的老朋友,現任復旦大學浩清教授、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院長的漆遠。他也分享了一段往事,主角是和約翰·麥卡錫一道,在60多年前發起提案,並共享“人工智能之父”頭銜的馬文·明斯基。
當年,明斯基曾在校園裡組織了一場辯論:能不能創造一個AI愛因斯坦,幫助人類突破認知的邊界?
聽上去像是讓人類踩着自己的腳一步步上天,但從漆遠和團隊的一系列研究和嘗試來看,在大模型的助力下,傳統的科研範式真的迎來了變革。
兩個多月前,在上海連續三天陰雨綿綿的情況下,復旦大學迎來了近20年來第一場戶外開學典禮。爲這一大膽決策提供依據的,是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聯合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推出的伏羲大模型。
藉助這個擁有45億參數的大模型,他們可以預報未來15天的全球天氣預報,精準度上首次達到了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集合預報的平均水平。
無獨有偶,此前華爲也發佈了盤古氣象大模型,聚焦近一週的天氣預測,被歐洲中期預報中心評價爲,在精度上有不可否認的能力,展現出了可與傳統的數值模式媲美的預報實力。《自然》雜誌的評價更直接:“華爲雲盤古氣象大模型讓人們重新審視氣象預報模型的未來。”
盤古氣象大模型研究成果在《Nature》正刊發表
而這,也只是大模型的初露鋒芒。
理想上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
伏羲大模型的出現,得益於四個月前復旦大學和阿里雲共同打造的CFFF(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智能計算平臺。它支持千億參數的大模型訓練,總體算力規模躋身全球前15名。
簡單來理解,這是一個孵化“大模型”的溫牀。
除了大氣科學,它已經被複旦用於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新藥研發、數學研究、金融經濟學等領域,也孵化了一系列大模型。
比如,化學分子預訓練大模型可預測候選化合物成藥性和安全性,目前獲得的一些指標已經超過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依託CFFF,復旦大學還舉辦了世界科學智能大賽,共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0餘支隊伍參賽,最終500餘支隊伍的得分超過傳統方法的科研成果。
這也是漆遠說的,人類正在用AI的“望遠鏡”探測科研的星辰大海。
阿里雲和復旦的合作,也爲國產大模型的走向提供了一個思路。作爲開幕式的演講嘉賓,百川智能CEO王小川首次分享了自己關於國產大模型發展的理念:理想上慢一步,應用上快三步。
他重申了自己此前的觀點,到年底,國內會有趕上GPT3.5的大模型出來,到明年可能會追上GPT4.0,但這不意味着國產大模型就沒有機會,“國外應用生產能力差很多,比如亞馬遜和淘寶,在體驗上就有很大差距。”
這和他去美國考察的體驗有關。一方面他看到了OpenAI超級瘋狂的想法:“他們正在設計把1000萬顆GPU(GPT4.0只用了25000顆)連接在一起,打造大模型的技術。這個想法像登月一樣。”
另一方面,他又自豪於在應用層面,國產大模型可能會走得更快,“明年國產大模型將會誕生若干款超級應用。”
關於這些應用最終會走向何處,以及許多人對大模型是否有用依舊抱有的懷疑,王堅引用了建築大師路易斯·康的靈魂一問:“貝多芬創作第五交響曲之前,世界對它有需求嗎?”
對他而言,眼下就是雲計算和AI一起創作“第五交響曲”的美妙時刻。
在雲棲,大模型還有哪些落地應用?
今天,阿里雲CTO周靖人宣佈,除了通義千問和通義萬向兩個基本模型,阿里雲基於通義“打樣”了8個行業大模型:個性化角色創作平臺通義星塵、智能投研助手通義點金、AI閱讀助手通義智文等首次亮相;智能編碼助手通義靈碼目前已在阿里雲內部大規模採用;工作學習AI助手通義聽悟每天處理5萬餘個音視頻,累積用戶超100萬。
目前,中國一半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雲上,百川智能、智譜AI、零一萬物、崑崙萬維、vivo、復旦大學等大批頭部企業及機構均在阿里雲上訓練大模型。
另外,阿里雲旗下AI開源社區“魔搭”集聚了270萬開發者、2300多個模型,模型下載量超過1億。
那麼,在雲棲大會現場,大模型還有哪些落地應用?
✔ 創建孩子自己的故事王國
如何挑選適合孩子且能讓他(她)感興趣的故事,是許多睡前會讀繪本的父母感到頭疼的問題。基於AI大模型,“童語故事”使用文本到故事、圖片、音視頻的多模態生成,可以構建孩子自己的故事王國。
選好故事的主角和配角、朗讀音色、畫風,輸入故事概要,等候1分鐘,便會自動生成繪本故事;藉助數字分身技術,還能把孩子的真實頭像融入故事中,讓他(她)當一回主角。
✔ 定製專屬T恤
阿里雲×森馬的展臺,今天一整天都排着長龍。這裡開放給公衆的體驗項目是:基於函數計算一鍵部署 Stable Diffusion(國外的一款AI繪畫工具)。大家可以進行AI繪畫創作並上傳作品,並現場打印一件屬於自己的T恤。
森馬是較早擁抱AIGC的一家企業,從樣衣設計到商品展示都已有AI的介入。
✔ 能聽懂你話的掃地機器人
當掃地車搭載上“大腦”,就可以無人駕駛、精準駛達,自動識別行人、車輛、障礙物等環境要素,即時做出智能決策。
杭州初創企業“有鹿機器人”,依託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具身智能技術LPLM大模型,想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設備變得更“聰明”。現場的工作人員說,自動駕駛掃地車即將在杭州一些園區落地。
✔ AI幫你寫稿子改報告
“AI妙筆”是阿里雲百鍊大模型服務平臺的其中一種運用,基於通義千問、通義萬相、開源模型等大模型能力。 它以文本寫作爲主、多模態爲輔,專門爲媒體、政務、金融等行業和組織提供內容創作輔助,提高創作效率。 比如修改潤色、中英互譯、風格定製等,或者直接幫你寫一篇。
✔ 5秒克隆你的聲音
在雲棲大會現場,喜馬拉雅展示了自研的珠峰語音生成式大模型。通過極少量數據,它能在5秒內完成“極速克隆”音色,且相似度可達90%。 此前,喜馬拉雅珠峰實驗室團隊已通過AIGC方式創作了超過3.7萬部有聲書專輯。
✔ 行業首個法律大模型
司法領域也已有落地的大模型,輔助法律任務。 “智海·錄問”,由浙江大學聯合阿里雲、華院計算聯合研製,面向司法領域開源開放。 它涵蓋語音交互、視覺理解、司法文書結構化等模塊,並支持司法要素提取、證據辨認、對話理解、焦點檢測和判決文書生成等功能,讓法治也插上科技的翅膀。
文 | 樑應傑 沈積慧
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