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陪企業走向新時代的最佳教練—數位轉型顧問

數位轉型顧問在掌握客戶狀況後,透過團隊討論與分析研擬出對應的轉型策略。(攝影/蔡耀徵)

隨着科技發展,數位轉型已成爲許多企業面臨的課題。然而企業該如何面對顛覆時代的數位浪潮?又該利用哪些工具達成轉型目標?面對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數位轉型顧問成爲企業轉型道路上的最佳夥伴,提供專業策略、技術與經驗,爲企業找出數位時代的最佳解方。

長期任職於顧問領域,曾任中華電信商業分析中心業務發展總監、參與大數據相關策略分析的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數位長賴偉晏表示,其實近兩、三年來,隨着科技創新、消費者生活習慣改變,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帶動遠距工作需求等影響,許多企業爲了維持「營運不中斷」,紛紛開始關注數位轉型,也因而帶動數位轉型顧問的需求。

透過訪談、問卷、調查研究等掌握企業狀態,是數位轉型顧問在擬定轉型策略前重要的前置作業。圖爲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採用的「企業應變核心能力解析」量表測驗結果。(圖/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訂定轉型策略

從定義問題開始

所謂數位轉型,顧名思義指的是透過數位科技,改變企業的組織、經營方式、獲利模式等。賴偉晏分享,其實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的過程,大致可分爲「數位」、「轉」、「型」三大部分。首先,「型」指的是先了解企業狀態、清楚定義轉型議題,才能確認企業該轉成什麼「型」。

「數位轉型顧問首先得藉由訪談、問卷、調查研究等方式掌握客戶的狀況,才能依此提出適合不同客戶的轉型策略。像是我們便根據過去的經驗,設計出一套量表,企業回答量表中的20道問題後,便可大致得知企業在『前瞻力』、『開創力』、『數位力』、『覺察力』與『回覆力』五大能力上的表現,並依量表結果將企業分爲深具前瞻力的『賈伯斯型』,或是以數位力、回覆力見長的微軟執行長『薩提亞型』等。如果客戶想要更進一步確立自己的強、弱項,我們也會提供更詳盡的客製化問卷,深入瞭解客戶現況,以此重新盤點客戶眼下狀態、目標客戶、競爭對手、資源該如何分配等。」

依據轉型策略

找出合適的科技工具

確定了「型」之後,接下來便是找出與之對應的「數位」科技工具。「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找到解決客戶問題的技術方式。例如,當賣場想推出『先買後付』服務,我們便知道需先以信用演算法推出風險評估模型,掌握還款風險。接着我們再視客戶需求,決定由我們團隊內的工程師處理,或是爲客戶找到可以提供所需技術的外部團隊。」賴偉晏形容,這個過程其實就像是醫生爲病人治病,找出病因及療法是最終目的,至於是由自己來醫治,或是和其他醫療人員共同會診,都是可能的執行方式。

賴偉晏向企業分享數位轉型經驗,提升企業核心生產力。(圖/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爲企業賦能

讓內部夥伴成爲轉型助力

賴偉晏接着表示,確立數位轉型策略及所需技術後,真正能爲企業帶來轉變的其實是內部夥伴,也因此在「轉」的部分,着重於爲客戶培育轉型所需的知識和能力。「企業在進行數位轉型時,有時會激起反對聲浪,這其實源於負責數位轉型與擔任傳統工作的夥伴互不瞭解,加上有些人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害怕被取代,都可能成爲轉型的阻力。爲了緩和這樣的狀況,我們會爲客戶舉辦內部課程,讓對於數位趨勢、程式設計等不甚瞭解的人可以慢慢理解。」

賴偉晏舉例,自己在爲企業員工培力時,有時會帶着積木挖土機作爲道具,並將學員分組,每組都由不同部門、職務、年齡的員工所組成,再讓他們依照課程中教授的基礎數位工程知識,集體完成一部可以動的積木挖土機。「藉由這樣的方式,除了讓內部員工彼此交流、團隊合作,也讓對數位轉型有些害怕、甚至抗拒的夥伴,知道自己其實是可以理解數位世界的。」

賴偉晏也補充,數位轉型顧問想要達成上述任務,所需的能力其實不少。以硬實力而言,顧問除了需具備數據分析能力、敏捷式管理能力,也需要基本的人工智慧及資訊科技概念,才能透過數據得知哪些技術工具可以達成轉型任務,並在轉型過程中保持彈性。此外,每位數位轉型顧問最好具備某個領域或產業的專業知識,才能爲在數位轉型過程中想要順勢跨足另一個產業的客戶,提供專業服務;而以軟實力來說,由於數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歐美數位應用更是不斷推陳出新,保持不斷學習的習慣及強化國際視野尤其重要。與此同時,顧問需要與企業溝通、合作,因此表達能力也是這份工作不可或缺的關鍵職能。

「透過科技的力量協助企業解決問題、創造價值,一直是我從事這份工作很重要的理念。當我們看到企業主專注地聽我們分享數位轉型相關知識、接到來自客戶的肯定,或是聽到客戶旗下員工感謝我們讓他接觸到新的世界,都讓作爲數位轉型顧問的我們獲得很大的成就感,而這也是我對這份工作持續保持熱情的原動力。」

賴偉晏。(攝影/蔡耀徵)

姓名:賴偉晏

職業:數位轉型顧問

特質:擅長溝通、具備國際視野及不斷學習新知的好奇心。

工作任務:爲企業訂定數位轉型策略及方法、爲客戶進行數位賦能。

核心理念:透過數位科技的力量,協助企業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本文作者:郭慧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3月號662期》)

《臺北畫刊3月號6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