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31年,遇見未來醫療
2023年5月15日,上海的國家會展中心人山人海。第8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盛況空前。
2015年的5月15日,也是CMEF,同樣的人山人海。洶涌的人潮趕上大暴雨,直接將國家會展中心附近的交通沖垮。8年過去,醫療器械行業人氣依舊,但發展的階段已經截然不同。
8年之前,中國的醫療器械行業,仍處在跟隨者的位置。CMEF上的機會,來自於國內醫療機構的“鳥槍換炮”。
而現在,中國的醫療器械行業已經具備了挑戰者的能力,中國智造,正在改變世界對於“未來醫療”的認知。相信再過8年,我們在CMEF上,能看到智慧醫院的中國範式。
什麼是智慧醫院?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智慧醫院建設”被提上日程,我國提出了構建智慧服務、智慧醫療、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建設。三位一體建設的目的,是進一步實現患者就診流程更便捷、實現醫院精細化管理、醫療標準化、提高診療效率和資源共享,最終推動智慧醫療發展。
關於智慧醫院的標準,同樣有着各類考覈標準。比如醫院信息化的互聯互通,有五級七等,同樣的電子病歷的應用也有7級。但對於醫患雙方來說,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的應當是便捷而不是負擔。
數據互通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是一家有着1700多張牀位、500多臺監護儀的地市級三甲醫院。在2020年之前,這家醫院的護士,有一項日常工作,是“數據搬運”,需要將住院病人的生命體徵數據,記錄在紙條上,然後再手工錄入電腦。這樣的工作一天要重複6遍,如果碰上重症病人,監控頻率更高。每天要記錄超過34302條生命體徵數據。
2020年,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與邁瑞開展了“生命體徵智能採錄系統”項目合作,這套系統大幅降低了體徵測量與數據採錄時間。現在,護士們只需要通過掌上PDA進行兩次掃描,分別是患者腕帶上的身份二維碼和監護儀上的機器二維碼,後續所有的工作都自動完成,包括數據上傳、監護記錄生成等。同時,數據也會快速同步至護士站的中央監護站上。
來源:南通發佈
根據測算,之前每天“數據搬運”需要92個班次的護士工作量,如今降低到了11個班次。與此同時,護士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於對病人的照護上,真正做到了“把護士的時間還給了患者”。
這或許是智慧醫療的第一層:數據互通。
萬物互聯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意思是重症監護單元。但更多的醫護人員,認爲ICU的含義是“I see you”——我時時刻刻看護着你,守護着“最後一道防線”。
業內流傳着一種說法,一張ICU病牀僅設備配置就可能高達百萬元。但對於ICU的建設來說,設備採購只是其中最簡單的一環,真正的難點主要在於醫護專業人員的招聘與培養,培養一個合格的ICU醫護人員,至少需要3到5年的時間。
2021年我國ICU牀位數量爲67198張,2022年底,這個數字達到了驚人的18.1萬張[1]。
“光牀位上去了有什麼用呢,醫護不夠監護質量還得下降。如果有足夠的醫護天天盯着,哪裡還用把每個病人都捆起來啊[2]。”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ICU科室的蔡洪流主任就面臨着這個難題。浙大一院的重症醫學科原本只有55張牀位,後來又開了四個新的病區,增加到了184張牀位,到了2022年年底,這個數字甚至達到了600張[3]。
在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存在着巨大的人力缺口,尤其是具備ICU經驗的高年資醫護。爲了解決這一難題,浙大一院選擇了邁瑞醫療提供的“瑞智聯”重症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技術,來彌補人力的不足。
邁瑞醫療憑藉自身對於ICU工作流的理解,“以患者爲中心”,應用物聯網技術集成了患者牀邊各類醫療設備的數據,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生理數據、用藥情況、檢查結果等,大大提升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來源:邁瑞官網
同時,“瑞智聯”實現了四個院區之間ICU數據的互聯互通,讓數據多跑路,讓醫生少跑腿,緩解了人力不足的情況。利用物聯網技術,打破時間、空間界限,將患者牀旁的監護信息,傳輸至雲端中央站,讓醫護人員可以隨時隨地於電腦、平板、PAD,查看監護患者體徵數據,動態掌控患者狀態。
邁瑞還將旗下各類醫療設備如監護儀、超聲儀、呼吸機等進行深度融合,實現多模態數據融合,幫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病情評估與診療。如超聲界面顯示監護儀和呼吸機數據,實現超聲掃查界面同步查看心臟和呼吸狀況。這種跨設備的融合,需要10ms級別的同步能力,也只有邁瑞這樣多產品線的平臺型企業纔可能實現。
臨牀工作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病情的突然變化,只有病情變化被突然發現。”對於患者數據的及時測量和傳輸, 可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來源:英特爾官網
在英特爾與Science/AAAS聯合出品的科技題材紀錄片系列《物聯新時代 致敬破局者》中有這樣一個案例,由於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應用了邁瑞醫療提供的瑞智聯急診解決方案,一名患有I型夾層動脈瘤的病人因此得以在被救護車送往該醫院的5G智能救護車上,就提前由相關醫護人員在短短1分鐘內完成了所有測量,迅速完成分診,該醫院重症科的醫生也同步在大屏幕中看到這位病人生命體徵的所有信息,並開始遠程指導[4]。I see you,正在成爲現實。
這或許是智慧醫療的第二層:萬物互聯。
智慧共享
如果說ICU是“最後一道防線”,那麼基層醫療,就是第一道防線。但長期以來,醫療資源分佈極度不均,一直是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主要原因。
要想解決這一痼疾,技術的進步是唯一的可能。如果說“瑞智聯”可以讓患者和醫生之間突破時間的界限,“瑞影雲++”就屬於能夠幫助患者和醫生突破空間壁壘的存在。
作爲邁瑞醫療專爲影像醫生設計的一款專業軟件,“瑞影雲++”已經可以滿足超聲遠程質控、教學培訓、遠程會診以及研討社區等多個智慧醫療場景。其中,在“瑞影雲++”遠程會診場景中,基層醫生通過將超聲實時圖像上傳雲端,供一線城市的專家查看和指導,更是可以助力優質的專家資源下沉到醫療緊缺的地區,實現跨區域、同區域的聯動。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位於武夷山脈南坡,這個河谷與盆地盤錯的東南縣城,山嶺聳峙,低丘起伏,散佈着13個鄉鎮和100多個行政村[5]。
白蓮鎮就是將樂縣的下轄鄉鎮之一,這裡距離城區32公里,很多患者住在山裡,出門看一趟病不容易。山路遙遠又曲折,小毛病就拖成了大問題。
現在,鄉鎮衛生院的超聲醫生,可以通過便攜式超聲儀和“瑞影雲++”遠程影像平臺,將患者的超聲影像實時同步到將樂縣和三明市的上級醫院,甚至廣州的三甲醫院。同時,上級醫院的專家也會對於基層醫生遇到的疑難問題,做出實時的指導。
福建三明是醫改的風向標。如何讓基層老百姓能夠便捷地享受到高水平的健康服務,正是三明醫改的新探索。而基於“瑞影雲++”遠程影像平臺的醫共體,能夠讓更多人分享到生命關懷。
這或許是智慧醫療的第三層:智慧共享。
尾聲
《福布斯》的專欄作家蒂姆·沃斯托寫過一本書《改變醫療服務價格曲線的方式:解僱醫生》。書中提到了“鮑莫爾成本病”理論,簡單來說就是經驗主義的概念:僱用他人來獲得服務的方式正變得越來越昂貴。打個比方,隨着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一個工人能創造的價值越來越高,但一位Tony老師單位時間能剪的頭卻比較剛性,甚至還剪的更慢了。所以,Tony老師的價格就會不停上升。在醫療領域,類似的情況更加嚴重。
而想要治好“鮑莫爾成本病”,科技突破是唯一路徑。醫療預言家埃裡克·託普在《未來醫療》中提到,隨着科技的進步,無線醫療技術將從醫療服務、醫患關係上顛覆自古以來的家長式醫療,實現“以患者爲中心”的個體醫療革命。以高科技應用爲代表的新型醫療模式,將賦予患者更多的自主權。
打通信息孤島,實現醫療設備互聯互通,實現醫療資源的共享。這對於一家醫療器械企業來說,未免有些“吃力不討好”。但對於邁瑞醫療來說,這是難而正確的事。
中國智造對於智慧醫療不懈努力,終將重新詮釋世界對於未來醫療的想象。
參考資料
[1]國家衛健委:目前全國重症醫學牀位數10萬人有12.8張,界面新聞
[2]ICU輪轉手記:生死之間,生物醫學商業評論
[3]新冠陽性重症患者達峰12.8萬人 專家:最難的是ICU醫護沒法短期增加,中國新聞週刊
[4]醫械龍頭年入253億背後,市界觀察
[5]雲端傳來的聲波:讓三明醫改往更深處去,邁瑞醫療官網
作者:王佳悅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