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滯洪、科技預警 防洪有新招

新北市政府10日舉辦「2024新北市災害管理研討會」,請到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國內防救災專家,共同研討如何利用智能科技和創新防災策略,提升城市的抗災能力。(王揚傑攝)

防洪走向新階段,經濟部10日舉辦「2024臺灣國際水周─國際論壇」,探討氣候變遷洪水災害加倍下,如何利用AI提前預警避災。水利署表示,在現有築堤防洪首道防線,強化第二道防線「在地滯洪」、第三道防線「科技提前預警」,能儘早疏散避免對人民造成傷害。

這場論壇聚集超過500位國內外關切水利議題專業人士,邀請包括日本河川情報中心理事長池內幸司、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周素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環境教育學院教授Zoran Vojinovic等重量級講者。

池內幸司指出,日本因氣候變遷,未來洪水頻率預計將增加2到4倍,爲應對此情況,日本政府致力於研發提供居民即時預警資訊,使民衆能夠在災害發生前準確及時撤離。

水利署長賴建信則說,除推動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等措施,提升土地承洪韌性,水利署並利用AI和大數據分析提升防災效率。未來將強化增設第二道防線及加速退水等策略,減少災害影響。

水利署官員說明,第一道防線就是傳統的築堤治水,第二道防線要推「在地滯洪」,再來是第三道防線「科技預警通報」。在地滯洪方式會把易淹地區周邊農田加高,作爲暫時蓄洪空間,吸納洪水。其他像是西南部陸堤填的比較高,本就有陸堤效應,正跟公路局合作,要讓陸堤結合滯洪功能,減少淹水機率。另外,全國目前有2072部淹水感測器、8769支攝影機影像,即時監看AI辨識淹水資訊。

新北市政府10日也舉辦「2024新北市災害管理研討會」,由副市長朱惕之主持開幕儀式,會議邀請環境部長彭啓明、內政部次長馬士元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等3國防救災專家,以「極端氣候下的韌性城市」爲主題,分享各國實戰經驗與專題演講,透過充分交流,研討如何利用智能科技和創新防災策略,提升城市的抗災能力。

朱惕之表示,在極端的氣候之下,所面臨的災害類型相當多元,每個城市都會面臨到不同類型的災害,所以希望把城市災害搶救的相關經驗,藉由研討會交流與傳承。另外,在AI科技的應用上,怎樣用智慧化的科技去做災害的預防、處理及復原,都是城市整體災害防救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