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守護羣衆安康(青春日記)

阿力木江

從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出發,向西600多公里,就來到了仲巴縣。四周山巒起伏且荒蕪,大風終年呼嘯,讓這裡顯得格外寒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攝氏度。1年前,當我第一次來到海拔近4800米的仲巴縣人民醫院,看到當地的發展水平和醫院基礎條件,我感覺自己的工作壓力特別大。

作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援藏醫療隊的成員,我和隊友們一起駐守在青藏高原,守護着本地羣衆和往來遊客的安康。根據當地的需要,我迅速調整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我來自華山醫院心內科,但是在這裡,則要面對更多病種的挑戰。我發現,仲巴縣的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高原肺水腫等疾病高發,但藥品種類、檢測手段有限,治療規範還需要提升。

前不久,一名藏族老人來到仲巴縣人民醫院尋求救治。“我個人判斷,咱們醫院可能無法開展救治。您看是否需要將這名患者轉診到日喀則人民醫院?”一名醫生詢問我。

看着患者紅腫的下肢,我在檢查病情後認爲,患者患有下肢靜脈血栓,此時轉診有風險——從仲巴縣到日喀則市區有八九個小時的車程,如果路上病情發生變化,患者危險很大。我提出,應該先對患者進行進一步診斷,最好在本地開展救治。隨後,我帶着當地醫護人員對患者開展救治,想方設法採取一系列救治手段,患者最終在醫院轉危爲安。

援藏期間,我經常思考:自己離開後,還能爲當地留下什麼?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我爲臨牀醫生們開展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培訓,推動了病房和門診超聲心動圖檢查項目的發展,優化了急診分區和救治流程,還向院方提交了關鍵藥品填補目錄。年輕的急診科主任旦增醫生是我的徒弟,我帶着他看了很多患者,這些病例都是仲巴這樣高海拔地區多發的,有了這些救治的經驗,他今後面對類似的病例,就有了獨立救治的能力。

我的家鄉在新疆伊犁,通過多年學習成爲一名醫生,得益於國家對我的培養。到條件艱苦的仲巴縣擔任援藏醫生,讓老百姓感受到國家醫療事業發展帶來的福利,是我對國家培養的回報。援藏時間或許不長,但對我來說是難得的成長機會,也鞭策着我今後努力成長爲一名更加優秀的醫生,爲更多人送去健康。

(作者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援藏醫療隊成員,本報記者徐馭堯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