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詞教學中點亮美育之光

隨着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近些年紅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男女老少誦讀古詩,體會古詩的境界之美,探尋古詩蘊含的人生智慧,成爲社會的熱門話題。最新部編版教材的普及以及中考和高考的改革,使得古詩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語文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在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領悟古詩詞的美學精髓,增強他們的審美鑑賞力,深化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從而培育出兼具文化素養和美學修爲的新時代青年,成爲教師高度關注的問題。

在古詩詞教學中,培育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審美敏銳度至關重要。學生初識一首詩詞時,最先接觸的一般都是文字的音律之美。教師可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誦讀,引領學生去感受這種音韻的跌宕起伏,從而讓學生在聽聲音的過程中,從潛意識層面感知詩歌的氛圍。以商河縣清華園學校所教的《靜夜思》爲例,在朗讀其中的“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時,教師可以創造出一種靜謐而又柔和的月夜情境,通過音韻的引導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夜晚的寧靜與月光的溫婉。這種音韻的感知又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詩詞意象的深入體驗。在古詩詞的世界裡,意象不但是構成詞句的元素,而且是詩人抒發情感的橋樑。學生通過剖析這些意象,逐漸形成捕捉美與感知美的能力。在教師的悉心引導下,學生可以由對意象的初步“看見”,逐漸深化爲對意象的深刻“感受”,從而能夠在簡練的文字背後捕捉到難以言傳的微妙美感。

情感共鳴與審美想象的培養,離不開情感渲染的引導。教師通過深入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促使他們與詩詞之間建立起深層次的情感紐帶,進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其審美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解讀詩人的情感背景及其詩詞中的情感色彩,引領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刻體驗詩句所蘊含的豐富情感。例如,在講授《春望》時,教師可以從詩人對國家淪亡、民衆疾苦的深沉憂思切入,引導學生深切感受這種痛苦與無奈,促成學生與詩人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可以根據詩句中的意象與情感自由地拓展詩人未曾明說的畫面,從而在腦海中創造出嶄新的情境。在這樣的想象中,學生不再停留在詩詞的字面意義上,而是在情感共鳴中開闢了新的審美領域,在他們的思維中構建出豐富多彩的審美圖景與情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詩詞背後的歷史脈絡、風土人情以及傳統觀念,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手法。例如,在解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從蘇軾仕途的坎坷以及他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入手,帶領學生體會蘇軾在人生波折中所展現出的豁達胸懷與達觀態度,領略蘇軾獨特的人生觀。這種對文化底蘊的深入剖析,使學生對詩詞的領悟不再侷限於表層的情感抒發,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詩詞中的哲理思考和人情世故。同時,融入文化元素,深入瞭解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詩詞承載的文化內涵,不僅能讓學生領略不同作品蘊含的獨特審美情趣和文化特質,而且爲他們在評價過程中提供了明晰的參照系,從而使他們具備更加敏銳的判斷力和鑑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