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血與真情中,尋找“最可愛的人”

“鐵血不滅”,電影海報上的四個字,也是大多數人觀影后的感受——作爲今年國慶檔口碑票房雙豐收戰爭鉅製的《志願軍:存亡之戰》,除了讓觀衆感受到志願軍英勇抗敵的超燃場面,更有直戳淚點的中國式深情。

作爲《志願軍》三部曲的第二部,影片《志願軍:存亡之戰》將重點聚焦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中的鐵原阻擊戰。除了戰爭史實的講述,影片更聚焦到了“具體的人”,以及殘酷戰爭中真實涌動的“壯志與真情”。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這部戰爭鉅製中的“真情”與“熱血”。

“一顆糖”裡的美好遙望

觀影前很難想象,“一顆糖”居然成爲了全片最戳人心的線索和細節——抵達朝鮮戰場後,彭德懷(王硯輝 飾)將國內一位8歲小朋友寄給志願軍的糖送給李默尹(辛柏青 飾),李默尹把這顆糖送給了在朝鮮戰場重逢的兒子李想(朱一龍 飾),戰場硝煙中李想又把糖餵給了即將分別的妹妹李曉(張子楓 飾)……這顆戰場上唯一的糖,連接着軍民、父子、兄妹,而糖紙上的“天明”二字,又何嘗不是對平安的祈禱和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然而,有多少吃了一輩子苦的志願軍戰士,到生命的最終一秒都沒有嚐到糖的滋味。

觀影后,有很多小朋友帶着糖去烈士陵園慰藉英魂,更有小朋友一顆顆敬獻,一聲聲喊出他們的名字;路演時的觀衆們也紛紛爲主創送上糖果,希望將和平年代的甜蜜傳遞到每個人的手中……

圖片來源:小紅書用戶 @拍照不打草稿

牢記先輩用生命換來今天的盛世之甜,從這個角度而言,《志願軍:存亡之戰》已經完成了戰爭影片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腥風血雨中

聚焦 “具體的人”和“小家大愛”

相較於以往戰爭片,《志願軍:存亡之戰》最大的不同就是聚焦“具體的人”。

影片有一條非常動人的敘事線——李默尹一家三口的親情。在李默尹和兒子李想、女兒李曉的聚散離別中,我們看到殘酷戰爭和歷史洪流中的動人親情。

這種“小家大國”的縮影在影片一開始就有所呈現。李默尹的兒子李想作戰歸來,回家見到父親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行軍禮,而李默尹看到兒子回來團聚,雖然斥責他坐火車回來的路上沒有好好研究沿路地形,但眼中還是透出憐愛,一家三口爲眼前的短暫團聚而喜悅,但未來更要爲身後的萬千小家而應戰。

之後的影片細節,也讓人更深刻體會到腥風血雨中的血脈親情。

李想和父親在朝鮮戰場重聚,簡單的烤午餐肉成爲了“老子給兒子做的頭一餐飯”,還被李默尹調侃說是“二十年來頭一回”;

李曉曾帶着家門鑰匙去聯合國,如今李默尹也帶着家門鑰匙上朝鮮戰場,一把鑰匙滿載着對團圓和回家的嚮往;

朝鮮前線,李想和戰友聊起父親,忍不住問“你說我爸怎麼樣了”,戰事升級,又不忘囑咐戰友“要是看見我爸,把他帶回來”;

特別是那一句“等到打勝仗回國,我們一家三口,好好在一起”,更是殘酷戰場下“小家大愛”的真實寫照。

還有李曉送給李想一朵寄以牽掛的小花,李想一直隨身攜帶,夾在隨身的本子裡,從鮮花變爲乾花,依舊芬芳;

戰場之上,李想對妹妹李曉無微不至照顧,在最後一刻也珍惜地聞着妹妹送的花的香味,因爲那是“家”的味道,是好日子的“味道”。

導演陳凱歌用“寫人”的方式拍戰爭電影,讓我們更多地關注到每一個在戰場上的具體的人,正是《志願軍:存亡之戰》作爲戰爭片最大的不同。陳凱歌也動情坦言:“我在這個戲裡四年多,這裡每一個戰士、每一個生命、每一個靈魂,我都覺得和我有關,因此投射了非常多的感情去塑造這些人物。”

除了一家三口的親情描寫,還有關於戰友情的生動刻畫。

影片中有一幕,戰損記錄員楊三弟(張宥浩 飾)去記錄犧牲戰友的姓名,他哭着說:“他們的親人需要知道他們犧牲在哪,聽他們是怎麼犧牲的,我這麼做,就是爲了幾十年以後,大家還能記住他們。”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戰士楊傳玉從鬆骨峰到鐵原的變化,吳本正(朱亞文 飾)從不理解到親臨前線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並與赤膽忠心的保衛員的張孝恆(歐豪 飾)培養出無間默契和動人友誼;

還有楊三弟幫助鬆骨峰戰役後患上戰爭失憶症的孫醒(陳飛宇 飾)恢復記憶,戰友在眼前犧牲後,李曉的崩潰痛苦,189師爲了讓後方戰友獲得作戰經驗、減少傷亡,在連通步話機傳遞戰地聲音後每個人的表情……

一個個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戰爭不再是冷冰冰的敘述,而是關於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志願軍戰士們不僅是戰場上的勇士,更是有着豐富情感與內心世界的普通人,而“存亡之戰”,是關於他們的存亡,也是我們的存亡,是他們用不平凡,換來了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

正如影片中的那句“我們得把他們找回來,每一個活着的人,都該回家”,每一個英雄的名字也都值得被銘記。

超燃熱血

見證志願軍逆風翻盤的悲壯意志

這部影片最直擊人心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重現了戰爭中的熱血。

要知道,在鐵原阻擊戰中,我軍與敵軍之間的勢力懸殊可謂天壤之別。敵軍調動所有兵力,包括其他十國聯軍,總計5萬多人,配備1000多門火炮、100多輛坦克以及幾百架次飛機。而志願軍63軍,僅有2.5萬名志願軍戰士,而且都是輕步兵,在兵力和裝備上均處於絕對劣勢。

在敵我軍力懸殊的情況下, “鐵原阻擊戰”成爲了志願軍援朝歷程中最慘烈的一役。而志願軍63軍全體將士英勇無畏,激戰整整12個晝夜,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摧毀中國人民志願軍防線的陰謀。這讓西方軍事專家看來都不可思議,並逼得敵人不得不走上談判桌。

那麼,中國志願軍爲什麼能贏?支持他們取得勝利的,不僅因爲精妙的戰術,更因爲他們憑藉“不怕死”的意志和誓死捍衛和平的決心,用生命和血肉之軀築起了堅不可摧的防線,抵擋住了敵軍重裝甲部隊的猛烈攻勢。

在這場戰役中,先行部隊189師在師長蔡長元(韓東君 飾)的帶領下,巧妙創造並完美運用了“釘子戰術”。戰士們被分成幾百個作戰小組,分散在不同陣地,讓敵軍不得不分散兵力一一應對,從而有效拖延了敵人的進攻節奏。戰士們“每個人像一顆釘子一樣,牢牢釘在自己的陣地上”,誓死捍衛每一寸土地。他們的犧牲精神,最終換來了寶貴的勝利。

影片中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場景:軍工專家吳本正在觀察到我軍處於明顯劣勢後,建議“一頓重炮砸過去”,但得到的回答卻是戰士顫抖着說出的一句:“我們沒有炮彈,只能死扛。”

之後他詢問戰士們武器使用情況,得知我軍只能用仿製“巴祖卡”火箭筒和仿製反坦克手榴彈來對付敵軍重裝甲,且由於武器準頭不足,戰士們只能採用“抵近投彈”的方式。吳本正聽後感到不可思議,要求見一見“抵近投彈”的戰士,卻得知他已經在戰鬥中犧牲。這意味着,每一次投彈都要以犧牲一位戰士的生命作爲代價。

之後,吳本正也親身走進戰場,親眼看到身負重傷的小戰士拿着手雷艱難走向敵軍坦克,被機槍擊中後依舊頑強起身,爬到距離坦克10米的位置,用班長同樣的方式“抵進投彈”,瞬間被爆炸後巨大的熱浪衝出十幾米遠,重重砸在地上,壯烈犧牲;甚至還有戰士懷抱炸藥,毅然潛入坦克之下,與之同歸於盡……

這一幕幕英勇壯舉,讓吳本正明白了“遞進投彈”的真正含義,志願軍意志的堅定,遠超任何武器的威力,他們用生命捍衛戰線,將裝備精良的敵軍牢牢鎖於鐵原之南。這更擊潰了敵軍的妄想,敵軍將領不禁質疑:“中國人沒有重武器,我們的坦克是怎麼被幹掉的?”

他們不知,當志願軍喊出“我們一步也不會再退了”,短短一句話涵蓋了多少不歸的勇氣和必勝的決心。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影片中,渾身是傷,步履蹣跚的李想,誓死守護着國旗。當看到志願軍戰士在滿目瘡痍的戰場廢墟之上插上旗杆,讓佈滿彈孔的五星紅旗隨風招展的那一瞬間,誰能不涌起熱血與熱淚——戰場上,有國旗的地方,就有志願軍堅毅的身影。人在,旗在,陣地在,紅旗不倒,信仰永存。

即便抗美援朝之戰已逝七十餘載,志願軍保家衛國的一幕幕英勇壯舉,依舊震撼着今人的心靈,激發着無盡的敬意與感動。和平來之不易,推薦大家走進影院觀看《志願軍:存亡之戰》,在真情和熱血中走近並致敬世界上最可貴的生命,和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