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羣上分享的一個善舉 意外成了50萬人響應的善意大流行

二○二○年三月,澳洲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鎖。 新華社

二○二○年三月,澳洲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鎖,媒體上充斥着死亡、混亂與民衆囤積日用品的報導。當地反年齡歧視運動領袖凱瑟琳.貝瑞特(Catherine Barrett)明白有許多人情味的小故事都不爲人知。

當時大家都瀕臨崩潰,但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嘗試做些什麼。有一天,她的一個鄰居在大樓的公共桌上放了一盒衛生紙,附了一張便條,上面簡單地寫道:「想哭就抽張面紙吧。」凱瑟琳對這項舉動深受感動,因爲它顯示了某人瞭解大家都在受苦。

她於是有了一個主意。她在臉書上創立了一個社團,名爲「善意大流行」(Kindness Pandemic),並且發佈那盒衛生紙與便條的照片。她寫道:「這個單純的舉動意義非凡。我設立此一社團的目的在傳播善意……我也希望這個社團能夠恢復我們彼此間的信心。」她邀請大家「讓善意發聲」,分享他們自己與別人的善意小故事。

(本文出自《慷慨的感染力》)

社團很快就成長到超過五十萬人,一週接一週,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員訴說着他們自己或所目睹的善舉故事。凱瑟琳決心進一步推廣善意大流行,於是做了一件頗爲大膽的事。她創造了一個簡單的架構,讓其他人可以自行使用善意大流行的品牌,以便在地社團的建立與協調合作。

不消多久,臉書上就有超過七十個地區性的善意大流行社團,不僅傳播着有關善舉的故事,也引導成員使用當地的服務與資源。來到任何一個善意大流行社團的訪客都會看見一幅溫暖人心的拼貼畫,由在地與全球成千上萬的善行隨機組成。以下是幾個例子:

翠西.羅威德(Tracey Rohweder):「感謝昨天一二○號公車上的女士。她發現了我女兒因爲把書包忘在公車站所以很不開心。感謝你用關懷、體諒的媽媽語氣來安慰她,這正是她需要的。你查看她的情況,要她做幾個深呼吸,還表示願意替她打電話找人幫忙。她有焦慮症與自閉症,害怕得無法動彈。是你的善意讓她恢復平靜,她也才能夠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事情經過。今天我們拿回書包了!你拯救了她,還有我!」

金潔.羅傑斯(Ginger Rogers):「這些花是今天一個小男孩在我經過他家時給我的。他當時正在花園裡玩,他看到我,要我等一下,然後摘了幾朵花送到我手上。那個小男孩可能無法想像這個不經意的善舉對我如何意義重大。」

社團成員:「我爸的喪禮今天舉行,在威爾斯,距離這裡將近一萬七千公里。我沒辦法去參加。牧師請我的親戚讓我爲爸爸錄一段話,在喪禮上播放……有個我完全不認識的年輕女士凱蒂,將喪禮從頭到尾直播給我看,從離開家、儀式、悼詞……在棺木後面隨行,來到墓地、在威爾斯的鄉間下葬,讓遠在澳洲的我全程參與。

我的工作夥伴也送給我一條柔軟的毯子和一個關懷包裹,支持我度過這場差不多在半夜的直播。我無法用言語表達所有這些善舉對我度過悲傷有多大的幫助。」

社團成立後有超過兩年時間,像這樣的故事不斷地涌入。這是名副其實的善意大流行,而且是由一個人自然而然的舉動所觸發的。

我們還有多少這樣的善意大流行?在一個人人相互連結的時代,真的是不可限量。透過成爲一個付出者,我們不僅逆轉了自己生活的資產負債表,也鼓舞其他人一起變得慷慨。

我們人類無需像夢遊般過生活。我們與其他任何物種不同,我們有能力退後一步、反思、想像、獨自或大家一起下定決心。我們全都是未來的共同作者,而我們共同書寫的故事可能會讓我們驚訝萬分。

(本文出自《慷慨的感染力》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譯者:王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