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制衡 防兩岸路線暴衝

(圖/達志影像)

臺灣政府體制一般劃分爲「半總統制」或「雙首長制」,原本兩岸、國防、外交事務系由總統所主導,然總統卻不受國會監督,行政部門又以總統意志爲依歸,致國會未能充分發揮強力監督及制衡作用。此次總統大選,主張「務實臺獨」及一再重申遵循蔡英文兩岸路線的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僅獲40%當選成爲「少數總統」,而主張「九二共識」國民黨及「兩岸一家親」民衆黨獲60%選票。

尤其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未能超過半數,少數總統及喪失立法院主導權,將制約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之暴衝。特別是國民黨籍韓國瑜、江啓臣當選正副立法院長,綠白政治競爭及爭論加劇,皆讓藍白未來在立法院合作可能性極大化,其合作領域究竟有哪些?這利於限縮少數總統賴清德倡議「務實臺獨」激進兩岸路線嗎?對兩岸關係發展又會產生什麼樣影響呢?

檢視馬英九主政期間,兩岸立基於「九二共識」雙方簽訂23項協議,標誌着兩岸和平發展里程碑。然而2014年爆發太陽花學生反服貿運動,主要理由來自於兩岸政策決策缺乏透明度,忽略國會監督的重要性,執政的國民黨同時掌握行政和立法部門形成「一致性政府」,造成兩岸協議擺脫國會參與及監督困境,引發社會大衆之質疑。

時任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曾主張設立「兩岸監督小組」,提出國會必須負起實質監督兩岸協議的責任。處於反對黨位置的民進黨則認爲應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強化國會對涉及兩岸人民權益協議加以監督。反觀蔡英文主政期間,因不承認「九二共識」,致中斷兩岸協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此時期也是民進黨完全執政,同時掌握行政權及立法權的「一致性政府」,在國會中掌握絕對多數。

若民進黨有心要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並不存在技術、程序及政治困擾。民進黨主政期間兩岸政策實施具有3項缺失:一、兩岸對話中斷,政府欠缺對話管道,無法管控風險;二、兩岸交流大幅下降,尤其在兩岸觀光客及學生交流;三、兩岸決策專斷、缺乏監督、決斷專行,言行不一;承諾「兩岸監督條例」立法,歷經8年幾乎毫無進展。

就此而論,若要緩和賴清德主政後兩岸關係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及治理困境,可以促進國會對兩岸法律制定及修正功能、兩岸監督協議法制化、強化國會監督立法功能,針對阻礙兩岸交流限制性措施提出質詢要求政府部門改善,建立兩岸政策委員會或監督小組及促進兩岸議會交流對話,以涉及兩岸民衆權益問題關注爲優先。

反對黨要參與介入兩岸政策決策、規畫及執行,可從強化建立國會監督功能開始,建構更嚴謹的兩岸政治議題協議監督機制。此外,藍白在立法院合作組成政治聯盟,可質詢行政部門阻礙兩岸交流限制性措施。

藍白若能在國會中針對重大公共政策議題進行實質合作,尤其是攸關臺灣未來發展的兩岸政策,此或將能有效限制賴清德可能暴衝的兩岸路線。(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