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隱秘的美食世界裡,淮安人“吃貨”基因首次顯現!
水,滋生萬物,又在萬物之中。作爲一座以水爲魂的歷史文化名城,穿城而過的千年淮水,不僅造就了淮安瀲灩旖旎的秀美風光, 更賦予了淮安風靡人間的淮揚風味。
一句“民以食爲天”,大道至簡地道出了生命最初的奧秘,無論何時何地,飲食都是一件看似稀疏平常卻又極其重要的事兒。
聊起淮揚菜,每個熱愛美食的人,隨口都能報出幾道耳熟能詳的菜名來。但若說起淮揚美食的起源,或許很多人就要開始抓耳撓腮了。事實上,淮安的飲食文明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下草灣遺址”文化。
1954年,考古學家在時屬淮陰地區的泗洪縣下草灣村發現了距今約四五萬年的“下草灣新人”。考古發現,當時的人類已經有了狩獵和用火的文明。
1951年,考古工作隊在淮安境內發現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青蓮崗遺址。從出土的炊具、餐具等可見,以植稻爲主的原始農業、飼養及漁獵在青蓮崗文化中已佔有重要地位。
先秦時期,淮安地區成爲東夷部落重要分支淮夷的主要活動地。《禮記》裡說“吃貨”淮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許慎《說文解字》對“夷”的解釋爲“從大從弓”。你瞧,一羣披散頭髮、身紋圖騰、肩背弓箭的淮夷們,正靜靜潛伏在森林深處,伺機而動……
歲月崢嶸,時光逐夢。活動於淮河中下游地區的淮夷部落因地域關係,最先受到中原王朝的影響,在與中原文化的不斷融合中,漸漸從“茹毛飲血”走向華夏文明。這段一走就是數千年的文明之路,也爲淮揚菜系文化傳承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基礎。
俗話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大禹在淮治水成功後,位於淮泗交匯的淮安地區,成爲天下九州向京都進貢的水陸交通要衝,美食與交通自此完美“碰撞”。
春來與花遇,南風入夢來。趁着春和日麗,與好友們相約老子山,泡了一下午的溫泉,又趕在黃昏前坐上游艇在洪澤湖上迎風疾行。那船尾濺起的陣陣水霧,將湖面四周渲染得如同人間仙境一般,令人不覺神清氣爽。
如此良辰美景,怎能少得了美酒佳餚助興。上岸尋一湖畔船坊食肆,品一壺花茶的工夫,一桌正宗地道的“湖光晚宴”便冒着濃濃香氣驚豔於我們眼前,清蒸白魚、小魚鍋貼、大燒馬鞍橋、銀魚蒸雞蛋、奶湯黃辣丁、水煮小湖蝦……
大讚湖鮮之美后,身旁老友又給外地來的朋友們講起了大禹鎮壓巫支祁的傳說。衆人聽得正起勁時,窗外漸漸起霧。整個湖面好似被披上了一層淡淡薄紗,寧靜中充滿神秘,令人不禁想起這位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也就是說,大禹在淮治水有兩個重要節點:一個是淮、泗交匯之處,另一個則在盱眙。另據《山海經》等史書典籍記載,淮渦水神巫支祁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作亂,後被大禹鎮壓在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
大禹之事雖是傳聞,但淮安物產豐富多樣卻是名不虛傳的。這裡位於淮河兩岸,氣候溫潤、四季分明、地勢低平、湖泊密佈,是一處農牧漁獵皆宜的風水寶地。千百年來,長期生活在中國南北方過渡帶上的淮民們,因受本土地理、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斷影響,很早便造就了淮揚菜獨有的食材特點和風味。
欣賞如夢如幻般的湖面,回味剛從湖中現撈現燒的魚蝦蟹貝的美味,心中忽然感慨萬千。這世上最浪漫的事兒,必有一件是在此福澤安康之地,和最親近的人一起並肩穿過人間煙火,醉心於道道淮揚美味中。
來源:淮安宣傳
作者:趙威 於雲,攝影:張黎 硃紅輝等
該地塊被淮安市建工尼龍製品有限公司競得!
淮安賓館東側,這塊路牌你發現有什麼問題嗎?
淮安的南北氣候分界線地標應架設在蘇北灌溉總渠上
【網友吐槽】停車位收費背後的權力與民意之辯
只是“一罰了之”?有無恢復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