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面積提畝產 江蘇全省水稻收穫搶晴掃尾
趁着雨停間隙,這兩天,江蘇各地農戶廣泛調度農機搶晴收穫,全省水稻收穫進入最後掃尾階段,收穫進度超98%。從整地泡田,到插秧田管,再到最後收割入庫,今年不少農戶在良田良種良法上繼續用力,只爲金秋豐收。
江蘇臺記者郝朦說:“在淮安金湖的銀塗鎮,最近這裡沿寶應湖畔的800多畝稻田正在進行最後收割掃尾。通過退圩還湖的土地整治和地力提升,從以前的水塘到如今的水田,第一年種植水稻就迎來了豐收。”
眼前集成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在一年多前還是一片1000多畝圍湖圈建的魚塘。爲改善湖泊生態環境,在當地政府推動下,去年五月份寶應湖“退圩還湖”項目正式開工。經過一年多的圈圩清退和土地復墾,項目一期工程不僅退圩還湖,增加自由湖面3400多畝;而且還將沉積魚塘的底泥清理,就近轉運填築在一旁的低效養殖水塘,增加了866畝新增耕地面積。爲提高農田標準,項目方還同步配套了溝渠泵站、田間道路,並持續改良土壤,提升地力。
省沿海集團金湖縣退圩還湖項目現場負責人趙淼告訴記者,第一年是生地,特意做了土壤檢測,針對性地施以改良措施,主要是按照比例添加了牛糞、醋渣,第一是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第二是改善土壤的PH值。改良之後,整個土壤跟周邊相比,有機質含量要高。
淮安市金湖縣種糧大戶羅鑫告訴記者,因爲第一年種植,當時預期也沒有想象能收穫多高,但是今年種下來一看,地力、長勢還是很旺盛的,比周邊老百姓普通田地還要高出幾十斤一畝,超過了大家的預期。
既要保障糧食種植面積,也要挖掘地力,提高土地產出。通過良種、良法的有效配合,今年連雲港青口鹽場的鹽鹼地水稻種植傳來豐收消息。和以往採用淡水泡田,排出鹽分的傳統工藝不同,這兩年,當地農科院所和大型農場一起,培育種植耐鹽鹼水稻品種,加快洗鹽進度。同時,探索實施麥田壓鹼降鹼、培肥提質等種植經驗,改善土壤結構。經過改良培育後,這裡的土壤鹽度從20‰以上,降低到了5‰左右。
連雲港市農科院水稻研究室主任劉豔介紹,截至目前,已經選育出4個耐鹽水稻品種,主要特性是早熟、抗倒性強、耐鹽性強,以及產量比較高,比對照增產8%左右。
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猴嘴街道大新農場農業技術副場長趙新文說:“通過增加進水的頻率,大量帶走鹼分,在施肥的時候選用含腐殖酸的尿素,也能有效地降低土地的鹼分,效果幾乎是每年往上提升。”
據全省農情調度,今年全省秋糧播種面積穩中有增,預計8200萬畝以上。其中,水稻面積繼續有所增加,同比增加4萬畝,生產形勢穩定。氣象預報顯示,25日全省有降水過程,建議各地搶抓降水間歇,儘早完成收穫和收儲工作。
(記者/郝朦 俞銘義 連雲港臺 金湖臺 編輯/胡超)
來源:江蘇廣電總檯·融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