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推動經濟持續向好、行穩致遠
記者 張 雁
【圓桌對話】
編者按
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今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沉着應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9月2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強調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並未改變,要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抓住重點、主動作爲,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爲全面瞭解宏觀經濟形勢、科學把握宏觀經濟政策,本刊今日特邀請幾位知名學者進行解讀和分析。
與談人
王一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
劉元春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教授
陳彥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授
主持人
記者 張 雁
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記者:科學研判經濟形勢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根據今年前三個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我國今年經濟發展表現出怎樣的態勢?對全年經濟增長情況能夠做出怎樣的判斷?
王一鳴:今年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就業、國際收支等宏觀指標保持穩定,爲實現全年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具體來看,生產供給持續增長,國內需求穩步恢復,經濟增長總體平穩。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其中第三季度增長4.6%,總體保持穩定。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爲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國際收支保持穩定。前三季度,貨物貿易規模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增長6.1%。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外匯儲備超過3.3萬億美元,時隔9年再度升至3.3萬億美元以上。
陳彥斌:尤其應看到,在保持較高經濟增速的同時,高質量發展的成效也不斷顯現,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資本積累的質量明顯提升。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0%,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出6.6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以及專業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增速均超過30%。二是人力資本存量不斷增加,人才發展紅利加快釋放,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較好的支撐作用。截至2023年末,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達到了14年,分別比2020年提高了0.25年和0.2年。三是宏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居民部門消費率提升使得總需求結構明顯改善,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升使得總供給結構明顯改善,產業結構等重要經濟結構也在持續優化。四是宏觀政策效率穩步提升,政策傳導效率持續改善。基於上述這幾點分析,展望全年,我對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充滿信心。
記者:中國經濟具有市場廣闊、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爲經濟持續向好打下了良好基礎,請介紹一下具體有哪些有利因素?
劉元春:我國經濟持續向好信心來自幾個方面,第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將有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第二,我國擁有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以及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潛力巨大,產業新領域新賽道、短板領域、薄弱環節的投資還有很大空間。這個有利條件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是不會改變的。第三,高新技術產業的提質升級,新型工業化的持續推進,有利於進一步促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爲舊動能升級、新動能接續提供強勁動力。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代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加快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也培育了新產業、新動能、新優勢。第四,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箱在不斷充實,財政、貨幣以及其他政策都有比較大的迴旋餘地,加力實施宏觀政策既有條件,也有空間。
陳彥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高水平超大規模市場、全球體系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龐大的人口數量規模和不斷增強的人口質量優勢,使得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這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優勢所在,也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的基本面。尤其是,我國的宏觀政策體系仍然擁有較爲充裕的政策空間來應對當前和未來的風險和挑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常規宏觀政策的空間都較爲充裕。貨幣政策方面,不管是降準還是降息都有一定的空間。財政政策方面,中國政府部門的債務率仍然明顯低於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而且政府債務中的中央政府債務佔比偏低、外債佔比極低。我國還可以進一步使用前瞻性指引等新型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發揮中國特色預期管理的優勢,提升宏觀政策效率。
一攬子增量政策爲高質量發展加力增效
記者: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研究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的落實工作。爲什麼要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
劉元春:增量政策是相對於存量政策而言的。存量政策是指已經頒佈實施、正在持續穩定發揮作用的政策;增量政策則是爲了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或爲了實現某些特定目標而新推出的政策措施。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力推出增量政策”,不迴避問題,積極迴應經營主體和社會關切,目的就是要與存量政策相輔相成,兼顧逆週期調節和跨週期調節,兼顧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形成共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
陳彥斌:一攬子增量政策作爲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目標導向和堅持問題導向的方法論。“一攬子”是指一系列相關政策的總和,這些政策的推出不是應急式的“加碼”“加量”,而是一個系統性的政策組合。“增量政策”各項具體的政策之間,以及“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之間,是相互配合、相互銜接的,從而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畢竟經濟發展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可能關係消費、投資、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環節的政策聯動,也可能強調城鄉及不同地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應對的問題是明確的,但解決的方法應該是多角度、多層次的。一攬子政策推出的目的,就是爲了能夠更爲綜合、全面地解決特定問題,達到更好的整體效果。
王一鳴:此次推進一攬子增量政策,正當其時。當前,宏觀經濟治理的複雜性明顯上升。實現優化要素資源配置、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等目標,必須做好預測預判,主動加強政策協調和工作配合,使各類政策相互銜接、有機統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國民經濟運行穩的總基調沒有變,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但也面臨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因此,切實抓好後兩個月的各項工作,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繼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在有效落實存量政策的同時,也需要適時適當推出新的政策加以配合,因時因勢因地抓好落實,加強政策與市場的良性互動,更好發揮政策效應。
記者:此次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着重於哪些目標與要求,預期會產生怎樣的政策效果?
劉元春:這次一攬子增量政策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爲經濟注入更多流動性,刺激消費和投資,促進經濟復甦。二是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不斷提高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促進房地產市場的良性循環。三是提振資本市場信心,穩定市場預期,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和吸引力,爲企業融資和投資者提供更好的環境。四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將爲民營企業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五是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爲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六是加大引資穩資力度,吸引更多外資進入我國製造業領域,提升我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促進外資穩定增長。總體來看,這些增量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改善了社會預期,有些政策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陳彥斌:目前,增量政策措施近一半已經出臺實施,還將陸續出臺,這些舉措的實施,將發揮出刺激需求、擴大投資等積極作用。總的來說,一攬子增量政策及時面對宏觀經濟運行出現的新情況,抓住重點、主動作爲、邏輯清晰、加力提效,釋放了積極的政策信號,有效提振了公衆信心,推動經濟向上向好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既有助於保證各類增量資源得到有效配置,起到穩定短期經濟增速以完成今年全年增長任務的效果,也有助於爲存量結構的調整提供增量空間,支撐我國經濟的中長期持續增長。
打好組合拳,以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各項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實到位,打好組合拳”。實現這一要求,應把握好哪些重點方向、處理好哪些重點關係?
劉元春:落實好當前的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需要從戰略高度和全局層面完整準確理解長中短期政策的目標及要求,抓住重點、主動作爲,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我認爲在落實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好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堅持目標導向,當前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即無論存量政策還是增量政策,都必須直奔經濟工作中的焦點和難點問題,積極迴應市場經營主體的要求和社會關切,當前的重點應是破解有效需求不足問題。三是堅持系統觀念。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整體,在落實經濟政策的過程中,不僅要科學把握政策本身的內在機理,也要評估各項政策之間的關聯性,注重政策舉措的綜合集成和協同效應。
陳彥斌:落實好當前的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還需要處理好幾個重要關係。一是處理好經濟政策落實中的時效性和外部性問題,切實保障各項政策落地見效。在經濟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等條件制定出最適合的政策,考慮政策落實的時間和效果。二是處理好政策之間的協同性,注重政策實施的相互影響。要做好各項政策的協調、銜接、平衡,打好時間差,做好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形成政策合力。三是處理好政策實施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係。在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實效原則,對政策實施可能付出的成本進行科學全面的評估,力求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經濟效果。
記者:推動高質量發展,在落實好各項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基礎上,關鍵還是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注重哪些內容?
劉元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統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具體來說,宏觀政策方面應突出以下三點要求,一是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規範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二是健全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三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
王一鳴:產業政策的重點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相應的改革舉措應集中於激發新動能。一是培育科技創新新動能。科技創新重在從“跟隨型”創新轉向“引領型”創新,從終端產品創新轉向中間品創新,從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二是培育產業升級新動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支持多技術路線探索和交叉融合,推進應用場景建設,培育產業發展生態。三是培育新型城鎮化新動能,多措並舉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四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通過綠色轉型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五是培育擴大開放的新動能。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以制度型開放爲重點,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
陳彥斌:還應研究儲備一批穩經濟、促發展的政策舉措。我認爲有幾個方面要繼續加強謀劃:一是擴大消費和擴大就業的政策舉措。通過改革破解就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優化收入分配結構,通過高質量充分就業提升居民收入,進而爲擴大消費需求夯實基礎,形成“就業—收入—消費”三者之間的高水平良性循環。二是進一步優化宏觀政策目標體系和工具體系,讓宏觀政策更好地統籌穩定政策、增長政策和結構政策三大類宏觀政策並實現“三策合一”,從而兼顧穩定、增長、結構三大類目標。三是深化預期管理機制體制改革。近年來,中央不斷完善預期管理體系,取得了良好成效。應繼續深化預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發揮中國特色預期管理體系的優勢,將短期預期管理與長期預期引導相結合,並加強適應性預期管理,形成經濟改善和預期增強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