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談外貿轉型升級:中國企業從成本、規模優勢,逐漸轉向增值、創新優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周頔 北京報道

8月30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行以“世界經濟形勢及對我國的影響”爲主題的第177期“經濟每月談”。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回答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關於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外貿出口形勢與壓力的問題。

張燕生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世界經濟展望》中分析認爲,全球經濟裹足不前,外需減弱的趨勢有可能會延續到2028年。儘管去年11月以來外需有了較爲明顯的好轉,但其仍然存在較大波動性的可能。

對於當前中國外貿企業所面臨的壓力,張燕生認爲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脫鉤斷鏈”。中國在美國中間商品總進口量的佔比從2018年的18.5%,降至2022年的14.1%,並在2023年上半年跌至11.4%。此前中國曾是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而2023年中國已經降爲美國第四大貿易伙伴。此外,中國與日本的中間品貿易也開始出現下降。中間品大部分是零部件、原材料等,其比重下降很大程度說明經濟體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在下降。

其次是科技競爭,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等“新三樣”領域的科技競爭日益加劇。

再者,需要注意外貿出口遭到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限制,特別是中國出口態勢較好的領域,可能會面臨非經濟因素的干擾。當前中國外貿企業也要小心跨境電商、新型外貿等領域可能存在的風險。

“我覺得中國外貿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在調查研究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國企業開始從成本優勢、規模優勢逐漸轉向增值優勢、創新優勢。”張燕生表示,蘋果CEO庫克曾指出,中國的優勢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高水平的科技和技能。

張燕生表示,近年來我國的外貿方式出現了一些變化,中國把一些中間產品出口到東南亞、墨西哥、中東歐,然後最終產品出口到美國。中國外貿出口在迂迴的同時,深度明顯在加深,也開始建立全球的生產體系。

對於下階段外貿市場的發展,張燕生認爲還要做好三個工作:第一,儘可能地穩定和開拓美國市場;第二,儘可能地穩住歐洲和日本、韓國市場;第三,儘可能地深化全球南方市場。

張燕生指出,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已經進入了新的時代,長期以來新興市場作爲全球化受益者的這個地位可能會發生逆轉。

張燕生認爲中國要推動“新全球化”,要保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新風口能持續得更久,需要避免“價格戰”在很短時間裡就把新風口產品打成“白菜價”。

張燕生表示,外貿高質量發展需要新思路,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也要擴大進口。中國是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在大部分的貿易中保持了順差。爲了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應對進口給予更大的重視。此外,還要推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和綠色貿易的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