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暢談臺積電創辦歷程 揭當年已無路可走

張忠謀相隔26年後將自傳下冊完成付梓。(天下文化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時隔26年,張忠謀今年於天下文化終於推出自傳下冊,在自傳中談及臺積電創辦歷程,且在《遠見雜誌》12月號的專訪中,不僅透露寫自傳的過程中常掉淚,也透露曾經歷5年3次辭職,自喻爲「過河卒子」的惆悵,他表示當年「我三次辭職,已經無路可走,只剩下臺積電這條路」。

張忠謀在專訪中談及在1983到1988年,歷經德儀、通用器材與工研院的三次辭職,仍可感受其惆悵,他總結工研院院長任內感想:「我沒有錯,我只是輸了而已!」這與他擔任工研院院長3年期間的三大改革有關,其中只有創辦臺積電一項算是成功,其他兩項失敗收場,還被貼上「欠缺人和」的標籤。

張忠謀說,當年自辭去工研院長一離時才57歲,正值盛年,距離他設定的、至少做到 65歲退休,還遠遠太早,於是他全力投入臺積電的籌辦。儘管張忠謀已在自序中表明「此書是我的自傳,不是臺積電歷史」,然而,讀者仍想透過張忠謀自傳中的「第一視角」,重回臺積電、乃至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歷史現場。

張忠謀在自傳中鋪墊一幕幕人生往事,臺灣科技政策掌舵者與半導體開路先鋒,例如李國鼎、孫運璇、方賢齊、潘文淵、胡定華、史欽泰及曾繁城等人,也在張忠謀筆下依序出場,帶讀者回到「護國神山」的造山運動起點。其中不少軼事揭密,包括1976 年對他具有職涯上「分水嶺」的意義,也是他與臺灣關係的真正開始。

張忠謀提到兩次「與命運的約會」,第一次是到位於德州的半導體大廠「德儀」任職,第二次是到臺灣,「原本我以爲約會的地點是工研院,沒想到在臺積電。」訪談中,他表示若那個時候是德儀 CEO,一定會在臺積電募資時就投資,取替飛利浦成爲臺積大股東。如此一來,或許臺積電就成爲「德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