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出了一個狠招
“破淨”不收管理費,在普通權益類理財產品中爲首例。此舉打破了公募產品收取固定管理費的默認“行規”,意味着從此投資經理要與投資者共擔風險。
買公募基金可以不交管理費?過去,在投資者眼裡,這等同於奢望。
招商銀行正在努力促成這種想法成爲現實。近期,招商銀行旗下招銀理財發行的一款權益類公募理財產品宣佈,當產品累計淨值低於1元時,暫停收取管理費,等回到1元后再恢復收取。
此舉打破了公募產品收取固定管理費的默認“行規”,意味着投資管理機構要與投資者共擔盈虧風險,這在理財市場引發熱議。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賺錢不收管理費”做法的好處,在於能夠提高投資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增強理財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互信關係,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市場。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市界投資匯表示,在基金募資競爭加劇、管理費大幅降低的行業趨勢之下,招商銀行此舉有可能引起行業內其他公司羣起效仿。
01、“破淨”不收管理費
據招商銀行APP顯示,招銀理財發行的這款創新產品名叫招卓價值精選權益類理財計劃產品(以下簡稱“招卓精選”),風險評級爲R5,以公募方式發行,有半年封閉期,封閉期不可以贖回但可以繼續申購,目前僅在母行招商銀行銷售。
其投資方向爲80%—95%資金投資於權益資產,其餘資金至少5%投向固定收益資產。
最受關注的是管理費用。在理財計劃費用一欄中,招卓精選和公募基金一樣,明確固定投資管理費,費率爲1.50%/年,但如果日累計淨值低於1.00元(不含)時,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至淨值高於1.00元(含)後再恢復收取。
▲(圖源/招行APP)
這種“破淨”不收管理費的模式,在普通權益類理財產品中可謂首例。
據公開資料,招銀理財成立於2019年11月,屬於招商銀行的全資子公司,截至2022年底,服務客戶超2800萬人。背靠“零售之王”招商銀行這棵大樹,招銀理財無論在管理規模還是盈利能力上,均爲同業理財子公司中的“大哥”。截至2022年末,其理財產品餘額2.67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爲57.86億元、35.9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21%、12.18%。
招銀理財方面表示,淨值低於1元暫不收取管理費是對首發認購客戶的負責態度,也是公司對投資經理的信心。
“銀行理財權益類產品終將與公募基金一決高下,有競爭對投資者來說是件大好事,誰都別再想着躺着收管理費。”一位投資者表示,“我目前對該產品的興趣主要是研究其創新特性對公募資管市場的影響和推動 。”
市界投資匯發現,在招商銀行APP中,該產品擬任投資經理被放在了招卓精選宣傳海報首屏。介紹稱,張英任職招銀理財權益投資部,擬任招卓價值精選投資經理,證券從業16年,“作爲審慎剋制的價值型選手,不押注單一市場、不滿倉All in、避開擁擠賽道,始終注重底線思維”。
一位招商銀行客戶經理告訴市界投資匯,招卓精選基金認購時間爲5月23日上午9點至29日下午15點,截至30日結束後顯示有558人購買了該產品。不過,對方提示,產品風險等級是R5,屬於高風險理財產品,適合A5評級的客戶購買。
02、倒逼公募基金降費
銀行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理財“不賺錢不收取管理費”的做法,在公募行業激盪起不小的水花。
衆所周知,公募基金投資者最終承擔的費用包括認申購費、管理費、託管費、銷售服務費、贖回費等。其中,管理費是指支付給實際運用基金資產、爲基金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基金管理人的費用,也就是管理人爲管理和操作基金而收取的報酬,它是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據浙商證券,我國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費用收入保持高速增長,2021年達1426元,同比增長52%,近5年複合增速爲23%。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在公募基金產品整體虧損1.46萬億元的情況下,管理費卻達到1458.89億元,同比增加約2%。
從收入規模上看,易方達基金2022年管理費用超過百億元,爲101.51億元;廣發基金緊隨其後,2022年管理費用超過73億元;富國基金和華夏基金管理費用均超過60億元;匯添富基金和南方基金管理費用均超過50億元。
另據天相投顧披露,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費在各類費用中佔比超過60%。
“公募基金採取固定收費模式,一方面是爲了方便管理和計算,另一方面是因爲長期以來市場需求較大,基金公司有話語權,可以設定收費標準。”一位券商從業者告訴市界投資匯。
▲(我國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費收入高速增長。圖源/浙商證券研究所)
然而,在基金行情不好的情況下,管理費偏高引發部分投資者的不滿情緒,有基民認爲,“公募基金經理是隻賺不虧的職業,而投資人卻要盈虧自負,這太不公平了。”
事實上,不僅是管理費,在基金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基金公司已在全面降低各項費率,包括申贖費和交易費,以及近期備受資管圈關注的基金公司向券商支付的佣金下調。
市場傳出消息稱,公募基金“萬八佣金”或要下調,大概從萬分之八左右降至萬分之三至萬分之四的水平,由於這筆佣金是從基金資產中支付,相當於變相減輕了投資人的負擔。
從公募基金行業發展來看,過去幾年來,公募基金的佣金支出金額逐年增加。2018年,公募基金全行業佣金總支出爲70.01億元,2021年增至213.06億元。到了2022年,基金行業整體大幅虧損,但是佣金總支出仍高達181.98億元。降低交易佣金或能提高基民的投資回報率,增加實際收益,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公募基金市場。
柏文喜稱,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在基金行業競爭以及與其它金融業態的渠道費、資產管理費競爭中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03、考驗客戶服務的時候到了
市界投資匯注意到,其實公募基金公司下調管理費用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2017年,因爲股債市場不佳,公募基金公司就曾掀起下調管理費率潮,有的從0.7%調整至0.3%,有的從1.0%下調至0.6%。
2019年12月,首批6只浮動費率公募基金先後成立,浮動費率基金分爲兩類:一是“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基金,當基金業績表現高於業績比較基準時,管理費向上浮動,反之則向下浮動;二是提取業績報酬浮動管理費基金,在基金管理人收取固定管理費的基礎上,當基金的業績超越預先設定的基準時,按照超額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業績報酬。
當時,市場聲音認爲,公募基金試點運用浮動管理費機制,將有效改變管理費固定收取模式的弊端。如今市場存續收取浮動管理費的基金產品早已超過百隻。
2022年,降費形勢進一步演化。國辦於當年9月份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提到,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交易、託管、登記、清算等費用。
在政策鼓勵下,2022年有20只採取固定費率的貨基進行了降費,降費幅度在0.03-0.18個百分點。
而自今年5月以來,已有包括工銀和利混合、中信建投聚利混合、國融融泰混合等在內的多隻權益類基金主動宣佈調低管理費年費率,有的從1.5%下調至1%、也有的從1%左右下調至0.6%甚至0.3%,託管費年費率亦同步降低。至於爲何降費,各家基金公司給出原因也很一致,“爲了更好地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投資理財需求,降低投資者的理財成本。”
在此背景下,招銀理財權益類公募產品大膽嘗試“不賺錢則不收管理費”,無疑將再次爲公募行業降費推波助瀾。
不少公募基金行業人士認爲,公募基金只有將機構收入、基金經理收入與投資者收益掛鉤,才能避免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等現象出現。也只有建立投資者與管理人利益趨同機制,對於機構來講纔可能走得更遠。
正如興業證券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鄭可棟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講,“真正做好基金投顧業務,最重要的還是堅持立場和初心,要把客戶留存率和盈利體驗放在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公募基金髮行仍存在一定壓力。據財聯社報道,截至5月30日,5月份以來公募基金合計募集資金484.18億元,較4月份的763.25億元下滑明顯,個別新基金產品募集失敗,百億元量級新基金一直沒有出現。
也許,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除了業績之外,未來公募基金的競爭力就是誰的費用更便宜。一場內卷不可避免。
( 作者 | 陳暢, 編輯 | 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