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美軍也常伏擊志願軍,只是打不過我們罷了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讓中國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過去那個軟弱無能的政府已被強有力的領導層取代。中國志願軍從鴨綠江一路橫推到三八線附近,把聯合國軍的打得撤退再撤退。逼迫其在停戰協議上簽字,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也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安全。
彭德懷說:"過去那個架幾尊大炮,就打到北京城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靠我們幾十萬的志願軍不畏犧牲、頑強奮戰換來的。
我們的這支隊伍成長於抗日時期,在與日本人鬥智鬥勇中,迅速變成一支鋼鐵軍隊,每一個戰士就像狼一樣,兇猛,凌厲。
因爲他們明白,敵方侵略的是祖國的領土,燒殺的是自己的親人,正是因爲心中有要守護的東西,所以才能成爲不死軍團般的存在。
另一方面,在朝鮮戰場,我軍利用近戰夜戰的優勢經常伏擊美軍,在其毫無準備情況下,就殲滅敵方,這也是我軍能取勝的原因之一。
其實美軍在戰場上也經常伏擊志願軍,抗美援朝打了2年多,這麼長時間,雙方肯定互相設伏,企圖殲敵對方,而我軍也經常伏擊和反伏擊美軍。
伏擊戰是戰爭中最普遍的戰術,一方軍隊埋伏在山上,等待敵方靠近時,就突然發起襲擊,重創敵方。
但爲什麼美軍也常常設伏,但卻給我們一個錯覺,彷彿只有中國志願軍在埋伏敵方,而美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這是因爲,美軍雖然也幹這差事,但沒我軍專業,總是打不過我們而已。
我軍自成立以來,就因爲裝備嚴重落後,無法與日軍正面對抗,只能採用游擊戰,伏擊戰的方式痛擊日軍。隨着作戰經驗越來越豐富,這套作戰方式越來越成熟,並在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發揮重要作用。
再有設伏最重要的是要會隱蔽,不被敵人發現。但是我軍往往能做到隱蔽嚴密,而美軍卻不行。因爲我軍忍耐力超常,在一個點位可以一直呆着一動不動,彷彿化爲一棵植物跟周圍環境融爲一體,即便是在蚊蟲的叮咬下,也絲毫不動。
在長津湖戰役中,著名的"冰雕連"就是在美軍撤退的後方埋伏,但是因爲戰士們穿的都是單衣單褲,在嚴寒的雪地裡被凍成冰雕。即便這樣,他們依然端着槍,保持着埋伏的姿勢,一動不動,這就是志願軍的精神。
但是美軍都是少爺兵,哪裡能吃的了這種苦,他們的伙食幾乎都是火雞美酒和麪包,即便是冬天,也能喝到熱騰騰的咖啡。要是讓他們在雪地裡設伏,不出半個小時就可以騷動不安了。
所以在伏擊戰這方面,美軍是班門弄斧,關公面前舞大刀罷了。
在我軍入朝後,第一次和美軍交鋒時,俘獲的一個陸戰1師上校說過:"我參加過二戰,但你們這種戰鬥方式,我是從未見過,瞬間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美軍雖然也會在戰場上埋伏我軍,但每次都會被我軍打個反伏擊。這是因爲我軍的戰士都是戰場老兵,能從風吹草動間發現細微變化,所以能在率先發現敵方蹤影,先發制人。
1952年5月,朝鮮戰爭進入膠着狀態,在重要交通要道老禿山,中美之間經常在此設伏襲擊對方。
5月12日晚,我軍343團的3連9班的戰士,打算前往老禿山埋伏美軍,在走到跟前時,發現一小股美軍也打算在此設伏。我軍當即迂迴包圍該股兵力,在敵方未發現時,突然發起進攻,經過短暫交火,擊傷2名,並俘獲一名美軍。
隨後9班戰士拎着俘獲的美軍回去邀功時,343團團長馬上意識到,敵軍這是使的障眼法,迷惑我軍,其肯定有軍隊繼續埋伏在老禿山,等我軍放鬆警惕之時,突然衝出來襲擊我軍。
所以團長馬上命令部隊再返回老禿山,並安排迫擊炮在遠處支援。當來到老禿山後,我軍兵分兩路,靜悄悄的仔細搜尋敵方蹤跡,經過2個小時的摸索,終於在半山腰發現敵軍,於是9班的班長率先殺出,用手榴彈撂倒對方機槍手,並給用迫擊炮的兄弟指示座標,在經過一輪攻擊下,我軍成功打掉這小股美軍,擊斃7人,俘獲11人。
可見,反伏擊是需要高超的判斷意識和豐富的作戰經驗,343團團長正是因爲識破敵方的詭計,才避免了我軍的傷亡。而像這樣的戰鬥,在朝鮮戰場隨處可見,但往往美軍都沒能取得伏擊的效果,經常被我軍打得頭疼腦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