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溝通 彌補信賴破口

(圖/本報系資料照)

藍、白再度聯手退回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預告國會恐已陷入焦土僵局。或許眼前的衝突是少數執政的民進黨不得不刻意爲之的場面,只是,國會紛擾衍生的亂象,一旦造成施政作爲處處受限,那麼,對賴清德積極建立的「信賴人設」將涌現難以預料的破口。

《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賴清德就職後的3個月,信任度與滿意度均呈連續上升趨勢,但最新一次數據顯示信任度爲52.5%,較上月減少6.4個百分點;執政滿意度50.8%,較上月減少3.6個百分點。何以正向評價會止升轉跌,賴清德有必要釐清箇中原因。

首先,京華城案被視爲新政府肅貪的指標案件,但從政治上來說,隨着偵辦持續查無金流,導致北檢逐漸朝向「圖利罪」收尾,這確實會讓柯文哲有底氣如同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所預測,讓他以「還我清白」當成延續政治生命的口號,讓支持者有繼續支持下去的理由。

尤其,一旦檢方以圖利罪起訴柯文哲,屆時「圖利」恐怕就會被民衆黨甚至是國民黨當成量測政治人物的「貪污量尺」,舉凡任何給予業者容積獎勵的開發案都將被逐一比對,這對民進黨2026年的縣市長選舉是利弊難料。

第二,總統府在「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宣佈將培訓40萬可恃民力支援軍事行動,但這項攸關民衆生命安全的政策,國安會卻是在缺乏與社會溝通下丟出,未來40萬人將如何挑選?被選中後於戰時的身分是平民還是軍人?是否將被視爲可犧牲的軍力?諸多疑慮確實已讓社會產生不安全感,進而衍生民心浮動。

第三,大法官針對死刑做出有條件合憲的「實質廢死」判決後,無論正、反方提出的論證是否具有說服力,但確實與臺灣普遍性反對廢死的民情相左;且審判至今短短數日,已有3名死刑犯因釋憲結果而確定逃死,隨着類似案例持續浮現,社會將如何看待?人民對司法的信心一旦再受打擊,執政當局着實難以迴避政治上的責難。

如今,賴清德在難以快速撲滅上述「三把火」的情況下,於立法院又兩度遭遇總預算遭退回的僵局,這對賴清德的聲望維持更不會是好消息。

因此,賴清德若要扭轉民調下滑的現況,身爲國家領導人,或可積極思考創造與在野黨對話的空間,讓缺乏彈性的僵局出現轉圜的可能,這不僅有助於總預算進入實質審查,連帶對包括培訓40萬可恃民力在內的重大政策,也都應循着溝通模式找到朝野最低限度的共識,讓政策不致於陷落非黑即白的兩極對立。反之,若上述問題持續延燒,「信賴人設」的破口恐將難以彌補。(作者爲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