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百年爭論 因他而平息丨劉東生
上世紀50年代的一天,一羣風塵僕僕的研究人員來到位於晉西黃土高原的臨縣。他們與同伴走散迷了路,停下來想找個當地人問路。
遠處一片莊稼地旁,正有一位頭髮和鬍子花白的老人在勞作。爲首的一位研究人員急忙走過去打招呼,老人問他:“你是幹什麼工作的?”“我是來調查黃土的。”他說。
聽完,老人俯下身,在相隔不遠的地上分別抓了一把黃土,攤開在他面前說:“俺們這兒的黃土跟別處的不一樣。”果然,老人的一隻手上是粗的形狀發散的砂黃土,另一隻手上的黃土卻很細,攥一下便能成形。
晉西老農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中積累起來的豐富實踐經驗,讓這位研究人員大受啓發。中國的黃土就像一個千古之謎,成了他心中迫切想要破解的謎團。
這位研究人員就是第四紀地質學家、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東生。
劉東生院士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劉東生開展黃土研究之初,國內外學界對於黃土的成因已爭論了100多年,“風成說”“水成說”等說法衆說紛紜。對此,劉東生並未急於下結論,而是從1955年到1958年,親自進行了大量實地調查。
從山西太行山、呂梁山,穿過陝甘交界的子午嶺,到達甘肅臨洮和寧夏固原;從內蒙古的大青山麓,到陝西的秦嶺北坡……劉東生和研究團隊踏遍山山峁峁,行程上千公里,吃住在野外,完成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10條黃土大剖面的調查。
左:中國黃土樣本
右:劉東生手稿《新黃土和老黃土》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根據調查的一手資料和樣品分析,劉東生團隊陸續出版了《黃河中游第四紀地質調查報告》《黃河中游黃土》及《黃河中游黃土分佈圖》《中國的黃土堆積》《黃土的物質成分和結構》《第四紀地質問題》等專著,首次建立了對黃土高原的三維立體認識,並提出了後來被學界廣爲接受的“新風成說”:把風成沉積作用從黃土高原頂部黃土層,拓展到整個黃土序列,並把過去只強調搬運過程的風成作用,擴展到物源—搬運—沉積—沉積後變化這一完整過程。
劉東生的考察筆記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由此,劉東生和他的團隊開創了中國的黃土學,平息了紛擾百年的黃土成因之爭,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和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不僅爲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也得到了國內外學術圈的廣泛認可。
2002年,劉東生獲得國際環境領域最高獎“泰勒獎”。
頒獎詞這樣說:自然界滄海桑田的環境變化在地球上刻下了三本完整的歷史大書:一本是完整保存古環境變化信息的深海沉積,一本是系統反映氣候變化的極地冰川,而第三本書則是中國的黃土沉積。這是對劉東生在黃土研究中開創性工作的肯定。
2003年,劉東生獲得中國科技界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參考文獻:
[1]白晶. 就戀這把黃土——劉東生傳[M].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
[2]陳海波. “掰開”一層又一層黃土……[N]. 光明日報, 2024-6-15(1).
[3]毛夢囡. 劉東生:用一生解讀黃土“天書”[N]. 科普時報, 2024-5-31(8).
[4]張佳靜. 嚴謹與謙遜:地質學家劉東生的人生軌跡[N]. 科普時報, 2018-11-12(8).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