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沒倒,不代表下次不會倒」 地震專家:應立即檢測老舊建築結構

圖片來源:陳德信攝

【文.鄭閔聲】

4月3日上午7點58分,臺灣東方海域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這是繼1999年規模7.3的921大地震之後,釋放能量最強大的地震。接近震央的花蓮縣部分地區,最大震度達到6強,市區已傳出房屋傾斜災情,蘇花公路也因多處坍塌而中斷。

「以現有資訊來看,這次地震的發生並不讓人意外,」知名地震學專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解釋,臺灣東部海域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的琉球海溝,平均每60到100年就發生一次芮氏規模7以上的強震,例如1986年就曾出現規模6.8地震,當時連遠在臺北縣中和的華陽市場都發生建築倒塌。

「生活在臺灣的人民,心中原本就要有面對這類型地震的防災意識,」她說。

和921狀況不同

雖然這次花蓮地震規模已逼近921水準,但因爲發生在海上,陸地受震波影響較爲輕微,不像921震央就在臺灣陸地上,因此造成超過5萬棟房屋全倒、2415人罹難的嚴重生命財產損失,「兩場地震屬於不一樣的系統,」馬國鳳解釋。

在餘震不斷晃動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張文彥直言,臺灣東部海域短期內發生規模7以上強震的機率確實較低,「但不是不可能。」例如2018年2月6日造成17人罹難的花蓮地震,順序就是2月4日先發生規模5.8的有感地震,隨後是一連串的餘震,最後纔是6日的規模6.2主震。

回顧歷史,1951年10到11月間的5周內,臺灣東部就曾一連發生5次強震,其中4次規模在7以上。

應加緊檢測、補強老舊建築耐受度

張文彥指出,現階段相關機構的首要任務是進行詳細的餘震監控,若再次出現強震可提前預警;民衆則務必不要接近隨時可能出現落石、坍塌的山區,以免受困。

建築物倒塌,是強震造成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因素,雖然全國目前除了花蓮以外,其他縣市還沒傳出房屋的狀況,但張文彥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加緊檢測老舊結構物的防震耐受度,是否已因這次強震而減弱,「這次沒有倒,不代表下一次不會倒,」50年以上歷史的老舊建物應先檢測,若發現結構受損可緊急補強。

馬國鳳也認爲,921大地震過後20多年,國內老舊建物的都更、補強,已經有相當進展,這點從1986年中和的市場建築會因花蓮地震而倒塌,這次大臺北地區卻沒發生類似狀況,即可證明;但政府仍需持續推動危老都更與結構強化,配合各地區全面性的防災演練,纔能有效降低強震致災風險。

身處板塊交界處的臺灣,不可能永遠不面對規模7以上強震,預防減災這條道路,永遠不會有盡頭。

【延伸閱讀】

「建築上下跳動」 餘震不斷 花蓮人:比6年前那次還大,連站都站不穩

全臺最會賣鞋櫃姐,把不合腳鞋變好穿 求婚般「跪式服務」如何讓客人死心塌地?

寶林案後續》找不到米酵菌酸源頭,新細菌入侵臺灣了?外食族怎麼吃?

黃仁勳點名緯創已用上輝達元宇宙 分析師:這塊應用被低估

股民人數全臺第一,中鋼竟沒資源!各國砸錢挺減碳,臺灣靠企業自救?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