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 “家”在身邊
8月17日下午,北京市老君堂村,路峰在出租屋裡給女兒路沐婷梳頭髮。當天下午,路峰騎電動車帶着女兒在烈日下跑了3個小時,送了8單外賣、2單跑腿,配送里程超過20公里。等紅綠燈時,路峰搶到了次日凌晨搬運貨架的訂單,預計能掙200元,於是他決定提前結束跑單,帶女兒回家休息。
8月21日,北京市東四環外的一處十字路口,路峰在等綠燈的間隙刷着手機想順路再接一單外賣,路沐婷坐在爸爸身後發呆。正午的太陽曬紅了父女倆的皮膚。
8月17日下午,北京市東南四環外的一處臨時搭建的工人宿舍,路峰在給點單的顧客打電話,詢問送餐目的地的具體方位,路沐婷跟在爸爸身後。
8月22日下午,北京市大洋路批發市場,路峰在一家調料店前跟店主確認送貨物品,路沐婷站在一旁等待。
8月21日下午,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商鋪樓下,路沐婷幫爸爸拎着外賣,被店鋪裝飾的仿真樹枝圍欄所吸引,路峰在她身後確認送餐地址是否正確。
8月21日下午,北京市朝陽區某高檔住宅區,路沐婷(左)和範震浩坐在一間別墅的沙發上,範震浩擡頭望向樓上,他們的父親正在那裡爲僱主搬運傢俱。二人都參加了此次社區夏令營,彼此的父親也因此相識,有搬貨訂單時會叫上對方。
8月8日晚上,北京市老君堂村,雙胞胎姐妹曹皖雨(右一)、曹皖雪(左一)在臥室寫日記,母親劉琴站在門口看着女兒。劉琴與丈夫都是聽力障礙者,在這個家庭裡,文字是比聲音更常用的表達方式。
8月3日上午,北京市橫街子村,13歲的範震浩躺在牀墊上休息,他的爸爸正在看手機上的外賣接單軟件,思考下午去哪接單。這間十幾平方米的出租屋裡面對面擺放着兩個牀墊,在北京的一個月裡,他跟爸爸擠在其中一張牀墊上睡,姐姐則和媽媽睡在另一張牀墊上。
8月23日中午,北京西站候車廳,路峰準備送女兒回老家,路沐婷在排隊等待進站時打哈欠。前一天晚上,路峰接了一個搬貨的訂單,凌晨纔回家,路沐婷獨自在家玩手機到深夜。
8月9日上午,北京市朝陽區老君堂村小哥加油站“紅領巾暑期成長營地”,課程的最後一天,孩子們在社區老師的帶領下體驗職業規劃互動課程,曹皖雨和曹皖雪正在抽取寫着不同類型職業的紙條,其中有醫生、老師、演員等傳統職業,也有快遞員、外賣員等新興職業。
8月23日,距離女兒路沐婷開學只差一天,路峰拿着兩天前剛買好的車票,準備送女兒回位於甘肅天水的老家。北京西站的候車室裡,路沐婷睡眼惺忪,前一晚路峰接了個搬貨的訂單,凌晨兩點纔回家,她便獨自在家玩手機到深夜。路峰熟練地理了理女兒的頭髮,像是在詢問女兒,又像在自言自語一般低聲說道:“沐婷,不回去了好不好。”
一個月前,剛剛結束軍事夏令營行程的路沐婷立刻來到北京東南四環外老君堂村小哥加油站,在這裡的社區夏令營當起了“插班生”。今年暑假,7歲的她第一次離開老家,來到爸爸路峰工作的地方。
6年前與妻子離異後,路峰跟着朋友來到北京打工,留下1歲的女兒跟着奶奶在老家生活。父女倆的生活像兩條偶爾相交的平行線,除了每年過年短暫團聚外,其餘時間路峰都在找活兒的路上:快遞、外賣、跑腿、搬運……一單一單積少成多,拼湊起1500公里外祖孫倆的大小開銷。
路峰在老君堂村租了一個十幾平方米、朝北的單間,每月租金1200元。附近的租戶大都是外賣騎手、快遞員、保潔員、網約車司機等新興就業人羣。半個月前,路峰聽說在社區要開免費的夏令營,尤其歡迎“小哥”子女參加,他立刻給女兒報了名。爲了讓孩子的假期更加充實,他還花600元報名了另一家旨在“增強體質、團隊協作能力和提升意志力”的軍事夏令營。常年不在女兒身邊,他希望通過這個機會鍛鍊女兒堅強的性格。
這個夏天,是女兒出生以來父女倆朝夕相處最長的時間。如何更好地照顧女兒成了路峰的必修課。夏令營開始前,爲了方便打理,路峰特地帶路沐婷將原本及腰的長髮剪到肩膀長度,但第一次給女兒扎馬尾時還是弄疼了她,手忙腳亂地紮了3遍才勉強紮好。
路峰租的房子電路有些老化,夏令營結束後,他不放心留女兒獨自在家,再三思量後,還是決定帶上女兒一起跑單。正午太陽毒辣,路峰就少接幾單,提前結束帶女兒回家休息;送單路上,看到有樹蔭的街道,就算有些繞路,他也儘可能從陰涼下走。這樣下來,一天的收入甚至比不過平時的一半。送餐時,路沐婷像“小尾巴”一樣跟在路峰身後,主動幫着提外賣、摁電梯,時不時說上幾句貼心的話,路峰有時會忽然覺得,女兒在不知不覺間長大了。
送單路上,北京陌生的街道、高樓和遊樂場總能吸引路沐婷的目光,但更多時候,她感興趣的是放在爸爸車頭上那塊小小屏幕裡的世界。爲了方便搶單,路峰通常帶着兩部手機出門,在用一部手機搶單的時候,路沐婷總會熟練地拿過另一部,坐在爸爸身後刷着各類動畫視頻,路峰再三催促纔不情願地把手機交出來,但路峰從來不會因此生氣,“在老家她沒有手機,都是找同學玩,在北京跟我跑單確實無聊,玩玩手機也沒關係。”
社區夏令營裡的孩子最小的7歲,最大的13歲,很多都是老家在外地、第一次來北京。今年12歲的曹皖雨和曹皖雪是一對來自安徽的雙胞胎姐妹,每天夏令營結束時,上完早班的母親劉琴都會來到營地,微笑着朝老師點點頭,然後在名單上簽字,接她們回家。
劉琴與丈夫都是聽力障礙者,2016年從安徽馬鞍山來到北京打工,與前來照應二人的父親一起租住在老君堂村的兩居室小屋裡。平日裡靜默無聲的家,因爲姐妹倆的到來充滿了歡笑。
在皖雨和皖雪一家的生活裡,文字是比聲音更常用的表達方式。夏令營期間,姐妹倆用日記記錄下每天學習的內容和對北京的感受;回家後,一本寫滿日常對話的本子成了家人之間交流的載體。平時,她們的父親跟着爺爺做水電工,沒活兒時就去送外賣,幾乎沒有空閒時間。皖雨和皖雪來北京後,夫妻倆約定擠出時間帶女兒們逛景點,用於對話的本子上,每週都會寫上新的“打卡”目的地,到姐妹倆離開北京那天,本子的空白頁已所剩無幾。
夏天的結束意味着新學期即將開始,也意味着別離近在眼前。送女兒們離開那天,劉琴一直盯着被她塞得滿滿的行李箱,生怕漏下什麼。上車前,一家人安靜地作着最後的告別。妹妹皖雪沒忍住流下眼淚,爸爸上前輕輕抱了抱她,然後擺擺手催促她們快點上車。雖然沒有言語,但姐妹倆知道,父母其實更難過,“只是他們把難過藏在了心裡。”
實習生 王藜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 攝影寫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