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銀行信用卡今日正式停用 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如何避免“高開低走”?
財聯社5月6日訊 (記者 曹韻儀)今日,花旗信用卡正式停用全部的交易功能,這是花旗在中國市場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的一部分。從2012年獲批發行信用卡到2024年的退出,今日標誌着花旗信用卡在國內舞臺正式落下帷幕。
花旗信用卡停用背後是花旗在全球的戰略重整。對於在華業務的水土不服,多位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花旗作爲外資行,單從信用卡業務來看,比起招行、交行、興業、平安等擁有數千萬級客戶體量的頭部信用卡機構,難有增長空間。
行業專家建議,未來外資機構可加大在國內的消費場景佈局、和科技資源投入,擁抱國內市場,運用互聯網運營思維與國內頭部機構競爭。
在華個人業務並未取得競爭優勢
2021年,花旗集團就宣佈了將進行全球戰略調整,退出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十餘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中國的業務涵蓋銀行卡、房貸、個人貸款、存款、投資、保險和外匯。
而今日,花旗信用卡正式停止中國市場的服務。信用卡行業資深專家董崢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這基本上爲花旗銀行退出亞洲、大洋洲、歐洲、中東等14個市場(其中包含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畫上了句號。
目前,富邦華一銀行負責花旗信用卡停用後仍未結清的信用卡分期還款餘額或欠款款項,還款後將對花旗信用卡進行銷戶處理。未來,花旗將從6月起逐步關停花旗銀行財富管理服務窗的自助服務;6月8日起15家個人銀行業務營業網點停止營業,7月6日起將關停“花旗銀行財富管理”微信公衆號所有服務功能。
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指出,花旗信用卡退出的根本原因在於花旗全球的戰略調整。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爲,花旗中國退出在華個人銀行業務,是爲了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和壓縮缺乏增長與足夠利潤的業務,對花旗銀行來說算是一次業務“修剪”。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曾表示,花旗銀行對進入中國零售金融市場的挑戰和困難估計不足、應對不足。外資銀行雖然品牌影響力大,但其客戶基礎、渠道建設是短板,面對中國銀行業機構數字化進程的突飛猛進,花旗銀行在個人業務領域並未取得競爭優勢
從全球範圍來看,花旗集團的財務業績表現不佳,據報道2023年第四季度,花旗營收174億美元,同比下降3%,淨虧損18億美元,合每股虧損1.16美元。今年一季度花旗集團的員工人數減少了2000人,此前花旗完成了旨在提高利潤和減少管理層的全面重組,未來兩年將裁員2萬人。
花旗中國表示,未來在中國市場即將展開以企業機構業務爲重點的發展新篇章,將繼續在中國市場投入,攜手客戶共同成長。
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如何提升競爭力?
回顧花旗進入中國之初,完善的信用卡業務體系曾令國內機構倍感壓力,也有借外資銀行的經營經驗,以加快國內信用卡業務發展步伐的聲音。2012年花旗也是首家獲批在國內獨立發行信用卡的外資機構。但全面進入中國市場後,國內信用卡業務的快速發展令花旗信用卡業務陷入停滯。
業內認爲,未來外資機構的信用卡業務需要從本土化下手,適應中國市場的消費場景佈局和互聯網運營思維。
據估算,花旗信用卡在大陸市場卡量在200萬張左右,且客羣較優質。國內信用卡業務有個定律,髮卡量超過300萬張單獨覈算的信用卡業務才能盈利。
行用卡行業資深專家葛亮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比起招行、交行、興業、平安等擁有數千萬級客戶體量的頭部信用卡機構,花旗信用卡業務已很難有增長空間。
葛亮認爲,作爲外資行,需要在國內的消費場景佈局、科技資源加大投入,與國內頭部機構競爭。“隨着信用卡行業進入存量時代,精耕細作的促激活、促場景動支、促分期等精細化運營成爲了信用卡業務的重點。”
董崢認爲,在今天,信用卡市場競爭已經日益白熱化,並且呈現出兩級分化的趨勢,不僅是國有行、股份行與區域行、農商農信行的分化嚴重,即便是國有行、股份行之間也已經開始出現分化跡象,對於衆多的中小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會愈加艱難,面臨着巨大轉型壓力與機會。未來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需要跟隨信用卡市場的變化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