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人,把探店吃成了鐵飯碗

有沒有一種可能,世界上網絡詐騙最嚴重的地方,或許根本不在東南亞,而是國內的美食推薦攻略。

4.5分的餐廳只能算是勉強及格,5分的天花板餐廳連起來,能把地球裝成一個大平層。當廚子們都不背菜譜研究起兵法,評分系統的通貨膨脹正在把食客們的就餐體驗變成抽盲盒式的運氣遊戲,越來越頻繁的踩雷讓人不禁懷疑,其實滿分是100分。

△正在美食探店的人。(圖/圖蟲創意)

在廣告法邊緣瘋狂試探的營銷話語,掌握廢話文學精髓的網紅探店體驗,當網上的熱度比竈上的熱度更重要,美食點評也理所當然地變成了一門生意。今年“3.5分餐廳”的走紅,不單是消費者對於僵化評分體系的抗議,更激活了一種關於前互聯網時代老饕們的集體記憶:無關星級,無關裝潢,無關菜系,只憑走街串巷,口口相傳,找到真正的民間美味。

在小紅書,一羣民間食評人正以這種復古的形式重走尋味之旅,幫人們於流量和算法之外,鍋氣和味蕾之間,重新拿回定義民間美食的權利。

一個很新的美食點評平臺

小紅書因爲海量真實的個人創作內容,一度被稱爲當代年輕人的搜索引擎。在吃飯這件事上,它也越來越成爲私人定製的美食推薦指南。在小紅書上,你幾乎可以搜到任何地點、任何品類的真實美食點評。小紅書甚至開始逐漸取代一些傳統的美食評分系統,成爲餐飲行業的風向標。更有聽勸的創業者在小紅書上全程直播開店,主打一個養成系餐廳。這一切,都離不開小紅書上的各顯神通的民間食評人。

△小紅 書上的民間食評人。(圖/小 紅書截圖)

曾經我們說起食評,想到的只能是汪曾祺、梁實秋、蔡瀾,是茶餘飯後的閒筆。雖然這些經典的食評中並非都是山珍海味,食評在文藝創作中也屬於最接地氣的存在,但在過去,記錄並分享美食,本身就是一件有門檻的事。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才真正開始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食評也不再是作家們的特權。

小紅書作爲一個以圖文和短視頻爲核心的社交平臺,其核心用戶是一羣熱愛生活、樂於分享的年輕人。而生活的本質,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粥一飯。那麼,從社交平臺到美食點評平臺,其實只有一雙筷子的距離。

△ 年輕人記錄、分享美食。

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小紅書上的美食評論,那就是“人味兒”。小紅書上的食評人身份各異,自然少不了和餐飲相關的從業者。比如,美食顧問和紀錄片導演@知吃師,巴黎費朗迪學院畢業、給參加世界面包大賽的中國隊做過翻譯的@李小天,上過《主廚的榮耀》節目、博古斯畢業的專業法餐大廚@邱天,有13年資歷的資深美食撰稿人@喜北在覓食,他們依靠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客觀中立的態度,把吃飯變成了一門嚴謹的學問。

不過,更多的就是愛吃、愛表達的普通人。來自香港的@吃貨健叔,堅持自己花錢吃,花時間研究,把當地人愛吃的私藏餐廳都無私奉獻出來;來自北京的@仔貓食處,不只堅持以深度長文的形式撰寫食評,還會跟餐廳大廚定製主題宴席,面向大衆開放,讓讀者們即使不打招呼也能吃上一頓好飯。他們的食評,無關流量和廣告收益,而是單純以口舌爲經,腸胃爲緯,找到自己最鍾情的人間至味。

民間食評人大賽

小紅書的美食封神榜

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今晚吃什麼,仍然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難題。另一方面,在傳統的美食推薦系統下,只專注於菜品的餐廳很難被看見。把食客帶到被埋沒的寶藏餐廳,不帶偏見的民間食評家,就成了最合適的引路人。

今年3月,小紅書民間食評人大賽應運而生,旨在通過比賽的形式,挖掘更多具有獨特視角和表達力的食評人。無論是美食新手還是資深饕客,人人都可以通過這一比賽分享自己對美食的獨特見解。

△ 小紅書民間食評人品嚐美食,分享自己的獨到見解。(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三個月的時間裡,比賽吸引了超過1萬名用戶報名,最終有1005人入圍,獲得小紅書官方認證的周邊“鐵飯碗”。在評比環節中,粉絲量並不是重要的指標,重要的是食物背後的人情味和文化故事。比如,粉絲量只有三位數的素人博主@栗子的生活提案也收到了入圍邀請,只因爲她以飲食背後的脈絡和故事爲主題,在五年間勤勤懇懇地分享了超過200家餐廳。

小紅書還邀請了@侍酒師大師呂楊 @沈宏非@林依輪 @小寬 @馬家輝等各界愛吃人士擔任靈感嘉賓“出題”,號召入圍用戶參與發佈主題筆記。

“讓美食荒漠變綠洲的店”“有點土但挺好吃的土菜館”“中國胃也愛吃的外國菜”“父母輩的寶藏餐廳”......從這些風格各異的主題以及相應的主題筆記中可以看到,真正的美食可以跨越地域、檔次、國境、年齡等種種偏見,撫平一道道生活的褶皺。

△ “有點土,但挺好吃的土菜館”。(圖/小紅書截圖)

無論是大城市裡的高檔餐廳,還是偏僻小巷中的路邊攤,甚至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社區食堂,所有獨具特色的餐廳和美食都可以成爲參賽者的內容素材。通過這種形式,小紅書不僅挖掘出許多優秀的民間食評人,爲平臺用戶甄選了一批互聯網“嘴替”,更打破了傳統美食推薦體系中的等級和評分束縛,讓更多民間美味得以被發現和分享。

“飯飯”之交,全在碗裡了

“絕絕子”“跺jiojio”“天花板”,移動互聯網注重點擊量的特性一度催生了這些浮誇又千篇一律的美食推薦文案。互聯網雲吃飯的興起必然催生網紅店而導致線下美食的同質化和萎縮嗎?

9月13日,小紅書在貴陽的城市麥田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秋收盛宴,爲最終獲獎的30位年度食評人頒發榮譽認證。這既是民間食評人大賽的線下收官活動,也是小紅書在互聯網平臺和民間美食兩難之間給出的一份自己的答卷。

△ 民間食評人大賽的線下收官活動現場。

活動上,小紅書發佈了全新美食IP“小紅碗REDBOWL”,“小紅碗”代表着平臺用戶自己選出來的,再經由官方聚合推薦的寶藏美食,包含“好吃地圖”“好吃街區”“好吃飯桌”“好吃周”四大板塊。從7月到9月,超過百萬的小紅書用戶從100座城市中評選出了最具代表性的10座城市,而小紅碗“好吃地圖”的第一站,就是貴陽。

△ 小紅碗“好吃地圖”的第一站——貴陽。 (滑動查看貴陽美食)

與此同時,小紅書還邀請了20餘位年度食評人前往貴陽“好吃地圖”上列出的門店實地考察,以對地圖上推薦的美食給出更專業、客觀的真實評價。

從線上的飯飯之交,到線下的親身體驗,小紅書不僅鼓勵了更多用戶迴歸線下生活,也以美食爲媒,成功建立了互聯網平臺與地方特色美食之間的橋樑。這種迴歸不僅僅是消費的轉變,更是對文化的照拂。

每一道地方美食背後,藏着的不僅是廚師的技藝,還有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與生活方式。在小紅書的推動下,地方美食不再是單調的商品,而是承載着地域記憶的文化載體。通過民間食評人和用戶的真實推薦,普通人的生活也得以走向更爲廣闊的天地。

校對:遇見;排版:鹿子芮

曹徙南

你認爲最好吃的貴陽美食是什麼?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