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離譜!《哪吒2》票房破140億!美隊4票房慘淡,外媒甩鍋中國!
永遠不能低估了外國的底線,尤其是外國媒體!
2025年春節檔,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以日均2.8億票房的“中國速度”,在全球狂攬140億元票房,不僅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更以“斷層式”優勢碾壓同期上映的漫威電影《美國隊長4》。
後者在中國市場僅收1.05億人民幣票房,創下漫威電影(除《驚奇隊長2》)在華最差成績。此外,燈塔專業版AI預測該片最終票房約爲1.11億元人民幣。
然而離譜的是,BBC等外媒竟將《美隊4》的失敗歸咎於《哪吒2》引發的“民族主義情緒”——這場票房大戰背後的真相,遠比表面更值得玩味。
“誰還特麼需要好萊塢啊?《哪吒之魔童鬧海》刷新了中國票房紀錄,表明中國觀衆選擇國產電影而非好萊塢大片”
“《美國隊長4》必須在中國死掉:民族主義推動?《哪吒2》粉絲!”
“中國票房全靠民族情緒綁架,特效不如迪士尼皮毛”
“美隊4在華撲街是因爲觀衆故意抵制,而非電影質量差!”
面對《美隊4》中國票房慘淡,BBC會說謊,但數據不會說謊:
內容滑坡:爛番茄新鮮度49%,豆瓣5.2分,觀衆吐槽“反派被嘴炮勸降”“動作戲不如居委會調解”;
創作乏力:政治驚悚框架照搬《美隊2》,卻丟失角色深度。新任美隊獵鷹缺乏克里斯·埃文斯的魅力,沒看過劇集《獵鷹與冬兵》的觀衆全程懵圈;
市場脫節:製作成本1.8億美元,全球票房卻難破2億,連迪士尼內部都承認“超英題材陷入審美疲勞”。
反觀《哪吒2》,北美票房超2000萬美元,新西蘭排片碾壓《美隊4》——真正用品質打破“文化折扣”。正如網友吐槽:“自己拍得爛,還怪對手太強?”
1. 技術狂飆與文化破壁的雙向奔赴
當《哪吒2》用1900個特效鏡頭重構封神宇宙時,沒人想到中國動畫工業已悄然改寫規則。導演餃子團隊自主研發的“乾坤流體引擎”,首次實現海水全粒子化模擬,東海龍宮每一幀畫面需12臺超算同步渲染;混天綾的粒子特效耗時3年打磨,連《蜘蛛俠》特效團隊都感嘆“這是動畫界的戰術革新”。更絕的是,影片將三星堆青銅紋飾、敦煌壁畫等傳統元素轉化爲機甲設計語言,讓“中國風”不再是符號堆砌,而是真正融入敘事基因。
連海外留子都四處奔波甚至跨國跑,只爲一堵電影真容。
2. Z世代的“精神投名狀”*
如果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2019年的熱血宣言,《哪吒2》的“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則精準戳中後疫情時代的集體焦慮。社交媒體上,哪吒與敖丙的“共生哲學”被解構成職場生存指南,李靖夫婦的教育焦慮引發家庭倫理大討論。
貓眼數據顯示,25-35歲觀衆佔比68%,二線城市貢獻率45%——這屆年輕人用票房證明:動畫早就不只是孩子的專利。
3. 產業爆發的“核聚變效應”
《哪吒2》帶動的不僅是票房。淘寶周邊銷售額破3億,閒魚稀有卡牌炒至六位數,衆籌完成率31478%;光線傳媒借勢推出“中國神話系列”IP矩陣,規劃至2028年;甚至連北美觀衆都邊看電影邊查“封神榜”資料——從衍生品開發到文化輸出,中國動畫第一次構建起完整產業鏈。
當BBC將《美隊4》失敗歸咎於“民族主義”,中國觀衆早已看透真相,
首先,如今中國銀幕數破9萬塊,三四線城市影院覆蓋率提升,觀衆見識過《流浪地球》《長津湖》的工業水準,對“超英套路化敘事”早已脫敏;
此外,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2》,Z世代既愛漫威也愛國漫,但“爲愛發電”的前提是作品足夠硬核;
再者,奈飛高價購入《哪吒2》海外發行權,看中的不是“民族情緒”,而是“反抗宿命”的普世價值——正如敖丙的龍鱗甲征服北美影迷,文化輸出終究要靠共情力說話。
美國人也不愛看漫威了
《哪吒2》的140億,是技術工業化、文化認同與時代情緒共振的結果;
《美隊4》的潰敗,則暴露了好萊塢“IP透支+政治正確”的創作危機。
當迪士尼還在用“黑人美人魚”“LGBTQ+英雄”強行政治站隊時,中國動畫已找到更高級的敘事密碼:用現代科技激活傳統基因,以創新表達抵達人性共鳴。
正如網友所說:“以前我們討論國漫崛起,現在該討論如何給好萊塢上課了。”這場票房對決沒有輸家——它讓世界看到,當中國故事遇上中國技術,爆發的能量足以重繪全球影史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