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門診服務人數 5年急降8成
執行門診整合照護計劃的醫院越來越少,醫界直言,推動力道不足,健保支付制度是關鍵。(本報資料照片)
多重用藥牽涉的問題不只有重複用藥,多科就醫更是關鍵。健保署雖祭出「醫院以病人爲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劃」,但執行狀況卻不理想,不僅執行的醫院越來越少,2022年的服務人數也比2018年少近8成。醫界直言,推動力道不足,健保支付制度是關鍵。
「醫院以病人爲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劃」2018年服務人數高達45萬2767人,隔年降至20萬5506人,到了2022年只剩9萬879人。與2018年相比,大減了近8成。醫院的家數則從2018年188家,減至2022年的130家。
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指出,多重用藥牽涉的問題不只有重複用藥,最根本問題在多科就醫,明明只要在一家醫院就能看三高,卻跨院所、跨科別看診,不僅有用藥安全疑慮,也增加許多隱性成本。目前整合門診多集中在大醫院,但服務量卻逐年下降,在整合門診,看一個多重慢性病患耗費的時間多,能看的病患也就少,須思考是否有給付不足的問題,是否需要其他解決方案。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坦言,整合門診確實誘因不足,但除了誘因,更重要的是病患與醫師兩方都不見得積極配合。目前健保支付屬論量計酬,多重慢性病患往往也是多重就醫,醫院經營者着眼於整體門診收入,雖開設整合門診,也多屬鼓勵性質。另病患慣於以器官疾病模式尋求不同專科的診治,醫師也慣於就專長的科別提供服務,就診行爲難以更改。
陳亮恭表示,這項計劃設計之初是鼓勵願花時間的醫師推動優質照護,重視執行品質勝於衝量,畢竟醫病間的行爲改變都不是輕易能夠達成。然而,醫師從事整合照護所耗費的心力未被正確評價,健保整體支付設計上的論量計酬也讓醫療機構缺乏動力,支付制度的改變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