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變局下 美中臺的新三角習題!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圖/新華社、中新社

圖/新華社、中新社

賴清德當選後,政治壓力測試啓動-近期美中臺大事紀

前言: 外有貿易戰、科技戰到金融戰的對峙,內受房產危機、股市低迷、資金外流所制約,大陸疫後經濟振興之路走來顛簸,仍在電動車等新產業上取得突破。剛迎來的一年,新人新政的臺灣與選前維穩的美國,更使得美中臺三方互動關係,出現了微妙變化。 這是2024大陸兩會的背景。工商時報特別企劃專題,就對外關係與經濟局勢兩層面進行剖析,提供讀者參考。

大陸即將舉行全國兩會(人大、政協),對美關係與兩岸關係一直受到高度矚目,尤其中美領袖去年11月舊金山會晤、今年1月民進黨籍候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以來,美中臺關係面臨一嶄新的局面。本屆兩會將釋放出什麼政策方針,將成爲我方新執政團隊上任後的大考驗。

經歷三年疫情、全球需求疲弱,加上以及美國持續的祭出制裁,導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增。在此背景下,中國似乎也轉變對外政策的態度,尤其是對美關係。去年下半年,多位美國高官陸續訪問大陸,成功促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赴舊金山,與美國總統拜登上任總統後的第二次面對面會晤,緩和中美間的緊張氛圍。

臺海議題 中美各自表述

當兩位領導人在舊金山菲洛麗莊園互相問候時,拜登表示,他們有義務確保兩國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習近平則說,儘管中美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但應該「完全有能力克服分歧」。

雙方此次會議被稱爲「舊金山願景」。觀察會議達成的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恢復雙邊軍事交流、中方原則同意打擊毒品、防止經濟與科技爭端失控,並在氣候問題上合作。之後各層級的交流逐漸密切,兩國高級官員甚至在三個月內密集會晤。

此一情勢的演變,對臺灣來說,首要關注的是中美在臺灣議題上的態度。拜登在峰會結束後對外表示,他在會議中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並強調「我不會改變這點」。中國方面,習近平則強調,美方應該用行動展現「不支持臺獨」,停止武裝臺灣。

進一步檢視近期兩國高官在臺灣問題上的互動,以中國外長王毅最具代表性。這位曾擔任過國臺辦主任的外長,今年以來先後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美國務卿布林肯會面,其中蘇利文向王毅表示,反對兩岸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布林肯則強調維持臺海和平的重要性。

王毅在臺海問題上,多次強調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這纔是臺灣問題的真正狀況」,美方如真想臺海穩定,就應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佈,將不支持「臺獨」的表態落到實處。綜合雙方的說法,顯然在此問題上,仍存在不小分歧。

兩岸互動 緊張局勢升溫

至於兩岸間的互動,自賴清德1月13日當選總統後,大陸雖未立刻進行最受關切的經貿制裁,但也不斷出招給予壓力測試。例如1月底春節前夕,無預警取消過去兩岸透過航空「小兩會」達成共識的M503航線偏置措施,被陸委會直接解讀爲有意改變「臺海現狀」。

稍後,春節年發生大陸「三無」船隻闖進金門海域,遭我海巡署追緝翻船導致兩死意外,大陸海警海監船隨後進入金門、馬祖禁限制水域,甚至登上金門旅遊船「突襲檢查」,打破過往兩岸尊重對方海域的默契。賴清德當選僅1個多月,臺海緊張局勢已引發全球關注。

賴清德表示會延續總統蔡英文的兩岸路線,並在其發表當選感言時說,維持臺海的和平穩定,是擔任總統的重要使命。他會不卑不亢,維持現狀,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自信的和大陸展開交流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但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也有守護臺灣的決心。

3月初「兩會」召開時,對美關係與兩岸方針會有那些新變化,新執政團隊將如何提出對策予以因應,不僅是地緣政治的熱點話題,更是攸關臺灣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