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規劃治理賦能新質生產力”年度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點擊關注,瞭解更多行業資訊
導 讀
2024年12月7日,由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自然資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資源時空大數據分析應用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清華大學、上海市測繪院、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東師範大學、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蒼穹數碼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智慧規劃治理賦能新質生產力”年度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召開。
2022年8月,由清華大學牽頭,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華同衡”)與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共建的“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智慧人居創新中心”)獲自然資源部批准立項建設。爲持續加強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協同創新,智慧人居創新中心已經連續三年舉辦了年度學術研討會。2024年12月7日,智慧人居創新中心與超大城市自然資源時空大數據分析應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時空大數據實驗室”)聯合召開2024年度學術研討會,與會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智慧規劃治理賦能新質生產力”。
會議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智慧人居創新中心主任田莉,上海市測繪院總工程師、時空大數據實驗室主任王光耀,清華同衡副總規劃師、智慧人居創新中心運營委員會副主任汪淳共同主持。
會議邀請到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清華同衡院長袁昕,上海市測繪院總工程師王光耀爲會議致辭。
在特邀主題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金德鵬,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孫一民,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青年首席教授馮壯波,上海市測繪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一寧,清華同衡副院長鄭筱津,騰訊車載地圖/自動駕駛業務總經理蘇奎峰分享了主題報告。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孫雪東,自然資源部科技司原二級巡視員單衛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尹稚對主題報告進行了點評與討論。
在規劃英才論壇環節,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數據庫副主任劉劍煒,華東師範大學空間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教授譚琨,上海市測繪院應用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李成仁,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副教授/特別研究員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周麟,清華同衡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工程師張苗琳分享了主題報告。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總規劃師/智慧規劃所所長林俞先,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信息中心主任胡憶東,蒼穹數碼副總裁趙宏偉對主題報告進行了點評與討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莫干山地信實驗室主任、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陳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長聘教授、智慧人居創新中心副主任李勇;清華同衡院長助理楊軍,院長助理於潤東,副總規劃師王健,智慧規劃研究部副主任、智慧人居創新中心秘書長餘婷;騰訊集團公共事務部總監、智慧人居創新中心副秘書長薛元;蒼穹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裁於翔共同出席了本次會議。
特邀主題報告合影
規劃英才論壇合影
特邀嘉賓致辭
張 兵
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
目前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的基礎上繪就市縣總體規劃,未來將重點討論如何在該系統上加強應用。期待能夠充分發揮智慧規劃技術,在問題發現、問題描述、內在規律解釋、預測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科研成果,爲國家推動多規合一改革做出貢獻。
袁 昕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歡迎大家共同探討智慧人居環境的理論框架、關鍵技術,並一起交流推動建構“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實踐心得,分享和檢閱智慧人居創新中心一年來的研究成果。清華同衡全面支持智慧人居創新中心的各項工作,並通過積極參與相關研究和實踐,提升自身技術能力,促進與兄弟單位的合作交流。我代表清華同衡向各位專家、學者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王光耀
上海市測繪院總工程師,上海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自然資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資源時空大數據分析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
“智慧規劃治理賦能新質生產力”研討會是響應總書記要求的有效舉措。以數據爲資源、以空間信息化爲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等技術把脈城市律動、提升智慧規劃、智慧測繪能力、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是我們的必由之路。
特邀主題報告
主持人
田 莉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行業科技領軍人才,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王光耀
上海市測繪院總工程師,上海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自然資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資源時空大數據分析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
主題報告: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未來城市規劃
金德鵬
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金德鵬教授從AI起源談起,指出隨着大模型的發展不斷增速,AI爲傳統科學領域帶來重大變革新機遇。隨着城市面臨越來越大的提質增效壓力,研究團隊藉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與治理,取得了新的進展。金德鵬教授分享了團隊相關研究成果,如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城市居民移動行爲數據生成,在15分鐘生活圈規劃探索中提出人工智能輔助城市規劃工作流,利用智能體和大語言模型構建參與式規劃新模式,構建更大規模和更強功能的城市模擬器支持規劃模擬推演等,展示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城市科學與計算研究中心團隊在此領域的系列探索。
主題報告:構建黃金內灣:來自大灣區的報告
孫一民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長江學者、國家教學名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
孫一民教授在分享中首先提出了大灣區規劃的複雜性,特別是“黃金內灣”概念的提出,爲大灣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之後,孫一民教授結合“琶州西區”和“南沙明珠灣區靈山島尖”等具體案例,討論了規劃設計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與相應的解決方案,強調規劃師需要跨學科合作,綜合工程技術、地理條件、城市韌性、利益博弈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規劃。在這個過程中,機器學習能輔助規劃師糾錯和優化規劃方案,避免重複過去的錯誤,提升規劃質量和效率。
主題報告:城市多介質環境污染系統性防治
馮壯波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青年首席教授,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東南大學青年至善學者(A層次)
馮壯波教授指出城市環境多介質污染系統性防治研究包括兩個關鍵科學問題:各類污染在跨介質環境交界面的傳遞機制模擬、匹配不同介質中污染物質傳遞時間和空間尺度從而降低計算成本。馮教授分享了一些相關研究成果,並提出了城市多介質環境模擬的兩大關鍵挑戰:(1)風險量化評估,如何基於濃度、人羣、生態等計算和評估同一種污染的風險特徵?如何根據污染交互疊加作用以量化評估多類別污染的綜合風險值?(2)污染高效防治,如何對於城市多介質環境污染分佈特徵快速給出複雜要素的調控方案?如何從多尺度-多要素-多介質交互入手進行源頭控制、傳播切斷、末端治理?
主題報告:數字城市道路空間信息智能採集與處理系統研究
劉一寧
上海市測繪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自然資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資源時空大數據分析應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項目針對傳統空間信息尤其是道路信息獲取存在生產效率低、多源異構信息融合難、信息提取智能化程度低和數據處理依賴國外軟件等瓶頸,突破了自主可控的空間信息智能化獲取、結合深度學習與特徵工程的智能化點雲處理等技術,提出了處理算法自適應匹配的智能化人機交互採集模式,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城市道路空間信息智能採集與處理系統,顯著提高了地物提取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提升城市道路空間信息採集效率。項目申請/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18篇,獲上海市、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測繪學會等機構的科學技術獎5項,推動了新型基礎測繪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全面賦能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
主題報告:數據驅動的人居空間治理維度與場景創新
鄭筱津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行業科技領軍人才,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
鄭筱津院長從背景、維度、應用場景和優勢展望四個方面分享了數據驅動的人居空間治理維度與場景創新。鄭院長指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和抓手,數字技術在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談到數據驅動的人居空間治理上,鄭院長表明人居空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巨系統,需應用多源大數據,基於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方法,通過人、地、產等全要素協同,國家、省(區域)、市、縣、鄉鎮等多時空尺度協同,以及人居空間“畫像分析—問題診斷—方案推演—規劃決策—實施監測—評估預警”的全生命週期協同,積極開展各類應用場景探索,推動人居空間治理的系統性、科學性、精準性和高效性。鄭院長指出應在智慧人居環境理論基礎上,提升數據、算法和平臺“三維能力”,以賦能規劃與治理變革。
主題報告:AI時代無障礙出行思考
蘇奎峰
騰訊車載地圖/自動駕駛業務總經理,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帶頭人
近年來AI技術突飛猛進,在多模態人中智能方面取得了極大進展,爲實現基於的人機環境交互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基礎,其中多模態智能體是非常有前景的技術方向,能夠整合文本、音頻、圖像和視頻,可以人~機~環境提供深入、準確的理解和交付提供支撐。多模態智能體與自動駕駛技術相結合,有利於提升出行體驗,尤其是老齡化日益加劇的情況下這方面更具意義。
嘉賓點評與討論交流
孫雪東
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大數據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上午的報告主題看似包羅萬象,實則都透露着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從傳統到新質,我們正走在重大時代變革的前沿。孫主任從三個方面分享了體會,一是規劃行業進入調整期,二是新質生產力,三是智慧規劃與智慧治理。上午的報告就智慧規劃與智慧治理展開了諸多探索,探索的難點在於基本原理,並且我國存在算力、算法、數據、人才不足的問題。
單衛東
自然資源部科技司原二級巡視員,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南京大學自然資源研究院特聘教授
計算依據的規則多,模型訓練過程就少,規則依賴於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程度。囯土空間系統十分複雜,目前存在認知不足、理論過於概念化的問題。需要藉助規劃師經驗,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對國土空間發展規律進行凝練,不斷提高模擬和預測的能力與水平。總而言之,應更加重視機理解析和知識積累,強調國土空間發展規律認知的學、國土空間人工智能方法的術、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實施監測的用三位一體有機統一,協同推進。
尹 稚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規劃並不是用AI簡單生成自上而下的戰略引領,規劃正在從傳統的有限遊戲走向無限遊戲,參與其中的社會經濟對象範圍在逐漸放大,好的規劃重視利益均衡和落地性。規劃並不是在虛擬社會中根據信號反饋立刻做出應對性改變,城市建設的影響是長週期的,需要區分快變量、慢變量、高頻變量和低頻變量。如何在認識和解釋世界之中實現更高強度的數字化賦能,是規劃行業跟數字化結合的重要環節。而所得的規律不能直接用於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是價值判斷。
規劃英才論壇
主持人
汪 淳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總體發展研究和規劃分院副院長,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運營委員會主任
主題報告:自然資源三維時空信息平臺構建關鍵技術及應用
劉劍煒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數據庫副主任/正高級工程師,中國測繪學會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專業委員會委員
自然資源管理面臨缺少三維信息、信息分散、高層次應用不足等問題,因此建立全要素自然資源三維時空信息平臺具有必要性。爲了讓自然資源信息“立起來、連起來、用起來”,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數據庫部研究團隊研發了大區域三維數字空間基底動態構建、全要素時空信息模型及融合建模、基於雲計算和輕架構的時空信息即時計算分析技術和服務互操作的時空信息三維在線應用技術等多項技術,並構建了自然資源三位時空信息平臺技術框架,初步建成了自然資源三位時空信息平臺,全面支撐了自然資源管理業務。
主題報告:空天地一體化遙感大數據平臺研製及應用
譚 琨
華東師範大學空間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紫江優秀青年學者,自然資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資源時空大數據分析應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報告聚焦於上海超大城市遙感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詳細介紹了基於容器的遙感大數據平臺的底層結構設計,在遙感數據處理、存儲和雲計算模塊以及無人機智慧大腦等方面的技術方案,介紹了“空天地”多源遙感數據的實時匯聚、智能解析和協作共享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此外,譚琨教授還介紹了相關遙感解譯的應用情況,包括了地物智能解譯、無人機船隻識別實時遙感、高光譜數據預處理等方面,顯著提升了遙感數據處理的效率,相關成果在上海市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得到了應用,爲智能城市建設賦能。
主題報告:東方樞紐數字賦能頂層設計與數字底座建設
李成仁
上海市測繪院應用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自然資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資源時空大數據分析應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
東方樞紐位於上海東部,是重要的“超級工程”,旨在打造新時代國際開放樞紐的新標杆,強調數字化和綠色應用的轉型引領。專家團隊參與了數字底座的全過程諮詢和標準制定,面對工程規模、數據共享等挑戰,提出了數字底座的自我進化迭代理念。項目着重於數據資產的形成,爲規劃建設管理等各階段提供支持,實現了業務驅動數據的更新和應用場景的快速搭建,爲東方樞紐的數字生態建設奠定基礎。
主題報告:生成式智能賦能柔性城市空間
來 源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副教授/特別研究員,紐約大學城市管理研究所特邀學者,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副秘書長/技術帶頭人
報告中探討柔性城市空間的適應性、響應性和動態性特徵,以及生成式智能的應用。依託大數據與AI大模型,生成式智能提升了空間預測、優化設計和公衆參與能力,使城市空間更靈活高效,應對多樣化需求與突發事件。報告介紹了生成式智能在個性化設計、動態響應和參與式規劃中的實踐,結合測量技術、地理分析與計算機視覺助力調研評估。未來,生成式智能將推動亞洲智慧城市優化與智能化決策管理,加速智慧城市建設。
主題報告:理解中國製造業人口比重下降的時空過程:基於“城市—技術—人口”協同的視角
周 麟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
報告基於2000、2010、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嘗試從“城市—技術—人口”的交叉學科視角量化中國製造業人口比重下降的時空地理進程,並揭示良性去工業化的核心驅動力——技術進步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探索性地指出,運用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力量加大製造業向西大轉移力度,優化、重構重大生產力佈局,是中國突破胡煥庸線的一條可行路徑。
主題報告:存量用地開發數字化輔助決策路徑研究與實踐
張苗琳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工程師
針對當前存量空間優化面臨低效用地標準認定難、退出機制執行難、低效成因複雜難判斷等現實問題,從不同類型的存量空間相對低效表徵識別、挖掘低效存量空間的問題特徵,再從片區統籌的角度圍繞關鍵特徵確定政策工具抓手從單一地塊價值最大化轉變爲片區價值最大化,模擬再開發不同路徑的投入產出效益,形成項目庫。通過項目實踐等探索,數字化未來可以持續爲城市、片區、街區乃至建築等不同尺度空間的再開發提高科學量化支撐。
嘉賓點評與討論交流
林俞先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總規劃師/智慧規劃所所長
數據底座的建設和場景驅動是空間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今天的報告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應用場景既要面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要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嚮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了智慧規劃加速發展,需要高度重視。建成類似於自然資源信息平臺這樣的支撐底座有利於數據和計算資源的共享,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
胡憶東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信息中心主任,自然資源部城市仿真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智慧人居環境是很重要的概念和方向,感覺今天研討會的報告從理論到關鍵技術很有代表性,收穫也很大,相信這個學術年會可以定位爲業內品牌項目繼續下去。關於研究方向問題,感到當前我們正面臨着國土空間規劃和城市數字化雙轉型,對照過去二十年信息化從起步到形成格局,今後五到十年是實現整體突破包括理論、技術和實踐突破的重要階段,相較過去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更應該運用融合、耦合、整合三種方式來實現突破,尤其是基於城市空間機理和數據基礎理論,對城市時空信息進行重建。
趙宏偉
蒼穹數碼副總裁兼蒼穹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在城市智慧賦能的過程當中,是城市國土空間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面向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城市治理的需求,也是面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特別是在AI大模型在規劃中的應用,其實不但沒有替代規劃師的工作,反而是對規劃師的工作強大的輔助作用,使規劃方案更加科學和高效。
本次研討會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要求,匯聚跨學科的學者專家共同探討“智慧規劃治理賦能新質生產力”,與會專家和學者們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和深刻見解,智慧人居創新中心也分享了中心一年來的研究成果,爲智慧規劃治理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提供了衆多富有價值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在城市規劃及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作出應有貢獻。
編輯/排版|李剛
封面圖/圖片| 供稿單位
供稿| 自然資源部智慧人居環境與空間規劃治理技術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