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資源不平等 醫界:健保應重視人數較少癌友需求

國內非10大癌症患者的治療陷入困境,學者及臨牀醫師指出,健保資源分配不平衡導致這些患者面臨新藥可及性不足的困境,呼籲政府正視問題,縮短與國際治療標準的差距。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灣健保近年針對肺癌等常見癌症的資源投入雖有明顯成效,但食道癌、泌尿道上皮癌等非10大癌症患者的治療需求卻始終未獲充分滿足。醫界專家指出,健保資源分配不平衡導致這些患者面臨新藥可及性不足的困境,呼籲政府正視問題,縮短與國際治療標準的差距。

以肺癌爲例,肺癌標靶藥物的治療已被喻爲「典範」,但用藥限制仍過於嚴苛。臺北癌症中心副院長邱昭華醫師指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泰格莎」(Tagrisso)雖被列入健保,但多侷限於晚期肺癌患者。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爲晚期肺癌患者另一種治療選擇,尤其是免疫合併治療,已被證實可進一步改善病況、延長平均存活期,爲晚期肺癌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

然而健保給付條件較爲嚴格,許多患者因經濟能力或體能狀況受限,無法接受這類治療。針對早期肺癌,邱醫師強調,術前輔助性免疫療法已證實有助於降低複發率,應儘速列入健保給付,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相比之下,食道癌和泌尿道上皮癌患者的困境更爲嚴峻。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蘇柏榮指出,臺灣在泌尿道上皮癌的治療上落後國際七至八年。目前健保僅針對第三線治療給付標靶藥物,而歐美早已採用雙免疫療法或免疫合併標靶療法作爲第一線治療,反應率高達六至七成,部分患者甚至腫瘤完全消失。

蘇柏榮表示,臺灣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卻因用藥受限,錯失黃金治療期。再者,受限於腎毒性,部分患者無法接受化療,健保卻未將免疫療法作爲替代方案,導致存活期僅有8至9個月。

針對食道癌患者,免疫療法潛力也逐步顯現。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指出,晚期食道癌患者若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可有效提升存活率並延長存活期,爲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然而,由於健保條件限制,部分患者無法負擔免疫療法,現有治療多侷限於單一療法,無法達到最佳效果。

醫界一致認爲,健保財務壓力雖是難以迴避的現實,但資源分配應更加註重公平性。過度依賴臨牀試驗數據設立的嚴苛適應症條件,排除了許多適合用藥的患者,尤其是非10大癌症患者,建議設立專屬補助基金,幫助患者負擔自費用藥費用,縮短與國際治療標準的差距。另呼籲政府加速審覈已在國際上證實有效的新療法,將資源聚焦於提升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質量的治療方式。

「癌症患者期待的不僅是延長几個月的生命,而是有機會爭取痊癒,甚至恢復正常生活。」邱昭華呼籲,政府應積極盤點癌症新藥的臨牀效益,並透過透明的健保機制,優先將療效顯著且對患者有重大幫助的治療方式納入健保給付,讓更多癌症患者早日受惠於先進的醫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