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涌現㉒|在“AI+硬件”的盡頭,“硬件+AI”正在興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石恩澤 深圳報道
從AI大模型到AI硬件產品,全人類願景的故事已經不再性感,宇宙的盡頭無論是什麼,最終都要落實到變現上。
如今產業界講求的是PMF(Product Market Fit)。通俗點說,產品和市場要形成“賣貨”閉環。這個興起的趨勢也讓硬件公司,不能在致敬經典之後拼成本,而是要回到初心,找準目標羣衆對產品最本質的需求。
不過,由於這一輪AI的火爆,是從大語言模型軟件層燃起。這讓業界初期過於看重大模型的技術,導致大部分創業團隊的形成,往往是先有一個與AI大模型相關的IDEA,再來搭配硬件產品相關的人才。也就是“AI+硬件”。
然而,團隊過度強調AI,而不考慮硬件合理性,卻是硬件產品難產的原因。經手過不少AI硬件出海的青藍圖產品營銷諮詢創始人鄒霖表示,不少身懷AI大模型絕技的團隊,由於不能及時找準硬件市場裡的真實需求,將IDEA閉環成產品,最終走向失敗。而這樣的案例近年來非常多。
在AI創業賽道越來越卷的當下,資本要求一個AI產品不僅要有技術壁壘,還要有用戶喜歡,更要銷量暴漲。想要同時滿足技術、用戶和銷量的三層標準,不能僅從AI一個點考慮,而是要站在產品營銷的全局來籌劃。”鄒霖稱。
“新手光環”雙重buff期已過
“新手光環”在每個領域都有,AI智能設備領域自然也存在。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不少從事AI硬件出海的人交流後,將這個“光環”歸結爲兩大具體因素——“時代紅利+產品創新”。
何謂時代紅利?一位業內觀察者表示,對所有AI硬件初創公司而言,在手機廠商尚未全面接入AI大模型前,率先接入AI的硬件就能搶佔到時代紅利。
近兩年來,爲了填補手機和大模型之間的硬件空白,海內外AI創業公司鉚足全力,把人類可穿戴在身上的物品都“GPT化”了一遍,如AI錄音耳機、AI問答眼鏡、AI睡眠戒指、AI錄像吊墜等等。其中,最爲知名的兩個產品Rabbit r1、Humane AI Pin 在23年底出盡了風頭。
但人們對硬件端的想象力始終有天花板。無論再怎麼設計,都超脫不了已存品類的想象。於是各家開始“卷”產品。
初創公司PLAUD.AI作爲一家中國AI硬件出海公司,近期被不少業內人士提及。這家公司的明星產品“PLAUD NOTE”是一個可接入GPT整理會議紀要的錄音筆。但若只是普通的手持式錄音筆則很難刺激用戶消費。爲此,他們將笨重的錄音設備設計成了一張極薄的IC卡大小,使之能磁吸在手機背後。而這個站在用戶需求上深刻思考過的創新設計,也爲PLAUD.AI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不到一年時間裡,這款產品的銷量已超過30萬臺。
值得一提的是,PLAUD.AI的成功也與之前提到的時代紅利分不開。在蘋果今年7月底發佈iOS 18.1之前,蘋果手機用戶無法在原生系統裡實現通話錄音功能。但PLAUD NOTE不僅能實現通話錄音,還能利用GPT爲用戶做通話總結,切中用戶的痛點,成爲契合“時代紅利+產品創新”雙重buff的案例。
然而,雙重buff就如同新手光環一樣,這樣低垂的果實基本已被前赴後繼的創業團隊採摘完畢。
另外,手機廠商也已經回過神來了,今年蘋果、三星、華爲等知名廠商,一個接一個的發售起AI手機。手機廠正在加速蠶食硬件端的機會。
一位幫助創業團隊出海的人士稱,如果是一家從AI大模型出發延伸至硬件端的初創公司,那麼留給它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多了;如果是一家還沒有完成PMF的初創公司,那麼今後他們或許也很難有資源將IDEA變現。
AI“爆改”專業品類或成新方向
面臨越來越卷的AI硬件賽道,接下來該如何另闢蹊徑?
對於這個問題,一個AI硬件出海創業者在採訪中跟我們聊起了一個案例——美國體育科技初創公司Volley的AI發球訓練機。對於發球機這個不是新鮮事物的東西,在AI化之後反而迸發出了新火花。它成爲了一個有思想的陪練,而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發球機。
據稱,Volley的AI訓練器系統使用視覺算法和機器學習來模擬練習程序,視覺系統追蹤球路後,機器回球時間會與對方精準匹配。這使得訓練器和使用者能打出完整球分,即從發球開始,直到一方獲勝或失誤,形成完整的比賽過程,而不是單個球的擊打。
有意思的是,雖然機器內的視覺系統得到了AI芯片王者英偉達的支持。但這家與AI捆綁得如此之深的公司,並沒有將自己視爲一家AI公司。Volley在官網是這樣介紹自己的:“一家專注爲球拍運動帶來創新的公司”。
在上述創業者看來,Volley和AI初創公司有本質的區別。從團隊搭建過程來看,AI初創公司是先有大模型相關技術人才,再逐漸找尋硬件化落地的方向。而Volley則相反,Volley創始人之一John Weinlader十分熱愛網球,最初是因爲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提高球技,這才拉上了斯坦福工程博士哥哥Dan Weinlader開始用AI改造發球機。
可以見得,Volley的本質是,專業硬件設備向AI version迭代升級,是典型的“硬件+AI”。這與“AI+硬件”類公司從出發點開始就不同。而出發點的不同,也讓團隊成員的配比不同。Volley的初創成員是一羣工程學博士兼網球愛好者,而號稱AI大模型硬件的團隊,則聚集了更多大模型層面的人才。
由此,問題的本質開始浮現,一個精通大模型的IT人才對某個細分領域的想象度,始終不如一個真正熱愛這個領域的人來得豐富。
加之,上文提到,目前可穿戴智能化產品方向已經開始存量博弈。不僅要跟初創公司比拼,接下來還要跟手機廠商進行份額搶奪。這也造就了今後“AI+硬件”的創業方向越發艱難。
此外,“硬件+AI”產品在PMF上有先發優勢。原本的非AI硬件產品,此前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充分驗證,其在專業領域裡本就有受衆基礎和製造門檻。而AI的到來,給了用AI“爆改”細分領域裡的公司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換言之,“硬件+AI”最先淘汰的或許是市場上沒有跟上AI步伐的公司。
然而,這樣挑戰全行業的機會也將稍縱即逝。“硬件+AI”馬上也將經歷一場腥風血雨。多位AI硬件創業者認爲,“明年這個時候,說不定“硬件+AI”類型的公司也將失去進場機會了。”
但對消費者而言,這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着,明年將有一批AI原生電子產品涌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