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博會觀察|數字化轉型“變奏”:“鏈式改造”按下中小企業上雲“快進鍵”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
數字化浪潮進一步席捲而來,更富雄心的目標已經確立,而中小企業正成爲主角。
近期,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簡稱“中博會”)舉辦。大會開幕式上發佈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顯示,未來3年,中小企業上雲率將超過40%,尤其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要實現數字化改造全覆蓋。
同此前的政策對比,改造的重心已轉向中小企業。但現實層面,這一羣體仍被困在數字化“窪地”中,受資金、技術等不足困擾,轉型進展緩慢、失敗率高。
數字化轉型“變奏”疾進,中小企業的現實困境要如何化解?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在中小企業佔比超九成的廣東,“鏈式改造”應運而生。“數字化轉型已經從‘單點突破’進入了下一階段。”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工業互聯網處副處長鄭華解釋,“鏈式”改造是指由製造業龍頭企業或平臺企業帶動供應鏈、產業鏈整體轉型,到目前,廣東已帶動80萬家中小企業上雲用雲。
11月15日,作爲中博會配套活動,中小企業數字化“鏈式”轉型活動在廣州舉辦,發佈了廣東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廣東省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平臺也啓動運行。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廣東方案”將得到進一步推廣。
先行者“由點帶面”
位於廣州番禺的廣汽埃安工廠,機械臂自主將玻璃、座椅、輪胎等安裝到位,僅需53秒即可下線一臺新車;寶潔廣州工廠爲每條產線配備了智能控制檯,基於大數據平臺並結合神經網絡模型,能夠預測未來24小時內可能發生的情況……
在這些被譽爲“世界最先進工廠”的燈塔工廠中,可以窺見廣東多年以來數字化轉型的成果。但到目前爲止,全球燈塔工廠的數量不過172座,它們幾乎全部來自行業龍頭企業,背靠中小企業難以企及的雄厚財力。
中小企業轉型面臨着諸多難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廣州分院副院長李耀華認爲,經過近幾年各方面政策推介,中小企業的轉型意願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面臨人才、資金、技術不足的問題,“不敢轉、不會轉”的情況仍然存在。
隨着數字化加速,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備受關注,轉型亟需從單點擴散到全生態,這也要求採取一種效率更高、對中小企業更加友好的數字化改造模式。
“鏈式改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衍生出來。
此外,廣東產業集聚的格局也有助於鏈式改造的推廣。到目前爲止,廣東已擁有76箇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多分佈於汽車、工業母機和機器人、美妝、服裝等行業,這些也是廣東選擇數字化轉型試點的細化行業。集羣形態有助於相關技術應用在同一行業中小企業之間迅速推廣開來,且通過資源共享降低轉型成本。
“鏈式改造要以鏈長製爲抓手、以產業集羣爲抓手。”廣州市工信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管一級調研人員史春風認爲,要通過“大手拉小手”,構建以龍頭企業爲牽引的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模式,實現各產業製造環節高效協同。
在廣東,率先轉型的龍頭帶動同行上雲,由點帶面實現數字化的案例屢見不鮮。
對於龍頭企業而言,帶動上下游企業轉型也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必要舉措。TCL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部長趙才軍認爲,企業競爭發展到現在已經轉爲生態鏈的競爭,特別是打造敏捷的供應鏈,其抓手就是全生態的數字化轉型,再加上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越來越大,鏈主企業必須做好全局化智能預測。
爲此,TCL打造了一款大工業平臺,同9000多家家電領域上下游企業實現了在線協同,並通過這些企業再輻射和影響鏈上的二級和三級供應商。
無獨有偶,立白也依託自身三十年的資源沉澱打造了日化智雲平臺,將從原料商、品牌商到加工廠、渠道商的產業鏈上下游1700多家合作伙伴都彙集在平臺上,累計達成GMV超60億元,大大提升了各方協同效率。
平臺“串珠成鏈”
根據《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意見》,廣東將實施產業集羣數字化轉型工程,構建“工業互聯園區+行業平臺+專精特新企業羣+產業數字金融”爲核心的新制造生態系統。
除行業龍頭外,平臺企業成爲推動中小企業鏈式改造的另一重要角色。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發現,目前,平臺企業已形成聚合力量。廣東瑪斯特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瑾表示,公司聚焦工業母機和機器人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聯手其他集成服務企業、軟硬件企業共同組建了“1+1+N”的生態聯盟,從而覆蓋了該細化行業各環節企業改造所需的絕大部分服務。
“我們服務的客戶九成以上都是中小企業。”他進一步介紹,作爲牽引單位,瑪斯特會先爲它們提供數字化診斷,給出最具性價比的轉型方案,從而降低其試錯成本,且平臺背後有政府背書,產品定價也能被控制在合理區間內。
李耀華也認爲,既往,中小企業難以判斷某家服務商產品是否合適、價格是否合理,但通過鏈式改造,由政府出面整合、遴選各項資源,並經專家覈定後對產品及服務定價,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供需關係,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成本。
這種資源整合也提升了轉型的效率,一座平臺往往能夠促進區域集羣整體上雲。
在廣州花都獅嶺鎮,散佈着約1.7萬家箱包皮具企業和6.3萬家相關個體戶,其中,“四上”企業卻僅488家,中小企業構成了該產業集羣的底色。此外,小小一隻箱包,生產工序可能多達140餘道。多重因素導致集羣內部散亂、難以協同。
而獅嶺本土企業廣州蓋特軟件有限公司早就開始了“縫合”產業鏈的嘗試。公司副總經理孫琳介紹,例如,“包料人箱包產業鏈協同製造平臺”實時採集了各家工廠數據,大大提升了集羣內協同的效率,“蓋特軟件平臺服務客戶中,94%爲免費客戶,這是爲了培養用戶習慣,截至去年底,我們已帶動7180家企業上雲。”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已引進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及服務商400餘家,在區域各主要產業領域,均能夠找到相應的專業平臺。
例如,在紡織服裝領域,致景科技的互聯網數字化系統“飛梭智紡”已接入全國9000多家紡織企業、70多萬臺織機,全面打通了紡織行業原料採購、紗線、坯布、染整等生產和交易環節;美妝日化領域,蜂巢互聯提供普惠型全鏈條數字化解決方案,下屬的愛研美妝PLM系統在美妝產業數字化的佔有率高達80%……
已走過18屆的中博會,今年也特設數字化轉型專題展,蓋特軟件、瑪斯特等平臺企業受邀參展,向觀望中的中小企業展示了一批輕量型轉型產品和方案。
“目前,廣東省鏈式改造已取得顯著成績,但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任務。”在李耀華看來,現階段,參與改造的更多是基礎較好的“專精特新”企業,在它們改造完成後,如何進一步創新模式、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從而撬動剩餘企業的轉型意願,將是未來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