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空氣品質與能見度聯合監測啓動儀式
中部空氣品質與能見度聯合監測啓動。(圖/環保署提供)
臺中市政府今天邀請環保署共同出席中部空氣品質與能見度聯合監測啓動儀式,中央、地方、學術單位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共同合作,整合先進監測設備,蒐集累積科學數據,希望能釐清臺中市發生能見度不良原因,並尋求解決之道。
依據環保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細懸浮微粒PM2.5手動採樣數據,102年全國年平均爲24微克/立方公尺,103年、104年及105年分別爲23.5、22及20微克/立方公尺,已呈現逐年改善趨勢,展現管制成效。除宜蘭縣、花蓮縣及臺東縣外,其餘縣市年平均值仍超過標準15微克/立方公尺。
環保署表示,我國細懸浮微粒質量濃度確有改善,卻常發生能見度不佳情形,推測可能是0.4-0.7微米之粒狀物數目衆多,在大氣中懸浮期較長所致,並受制於化學成分及形成機制等因素,實有必要進行研究釐清,以作爲擬定有效改善策略參考。
特別於今年度委託國立中央大學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辦理中部地區及南部地區能見度與細懸浮微粒相關性調查計劃,探討空氣污染來源與細懸浮微粒成份變化的關係、粒徑分佈、凝結核、吸溼成長及氣膠光學特性等物理參數在區域能見度之影響,並研究天氣變化如溫溼度、輻射通量等氣象因子與細懸浮微粒物化特性、生成及傳輸擴散的關係。
環保署與NASA自民國95年起即密切合作,從衛星與遙測、區域大氣監測等國際合作計劃,已有多年合作經驗及豐碩成果,今年度爲能夠迴應民衆對更好空氣品質的期待,環保署特別規劃在與NASA的長期合作架構下,運用國際先進的科技設備及衛星遙測技術,與臺中市政府攜手合作,結合國內學術單位研究動能,推動能見度與細懸浮微粒監測分析計劃,期能釐清細懸浮微粒形成機制與來源分析,進一步確認其與能見度相關性,進而提出具體可行之管制作爲,落實空氣品質維護工作。
環保署表示,在加嚴各項管制標準的同時,必須進一步瞭解PM2.5的形成機制與其來源,推動各項管制工作要有科學研究證據爲依據,才能以有限的成本達成有效的管制。除持續與學術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項科學數據作爲政策擬定參考外,環保署亦將積極透過中央地方攜手合作推動相關持續性及季節性空氣污染管控措施,加速改善空氣品質,以有效降低民衆暴露在細懸浮微粒危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