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債券仍有賣出壓力 短債產品被公募看好

每經記者:任飛 每經編輯:肖芮冬

上週,中長期活躍債券當中,10年期品種再探新低,這也使得利率水平普遍下降。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雖然債市早已進入多空對峙階段,但現階段的機構賣出壓力其實不低。對比來看,短債利率仍有一定支撐,投資性價比較高,已被很多機構重點關注並且配置其中。

中長期利率仍可能下行

考慮到中秋假期以及國慶長假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資金回籠開始計劃執行,但就上週(9月9日~15日)債市的表現來看,似乎並沒有因此而有太多影響,市場的利率水平再一次出現下行。

以活躍的債券爲例,10年期國債活躍券的到期收益率突破此前2.10%的心理底部來到2.04%附近,短端利率降至1.33%附近,與資金利率延續倒掛,與1年期存單利差在60bp左右。照此來看,中長期利率仍有進一步下行的可能。

有機構分析就指出,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銀行存貸差與淨息差收窄、金融脫媒、全球儲蓄過剩的環境下,債牛可能仍未止。華安證券的研報就分析指出,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有望下行至2.0%以下。

那麼,債市是否會醞釀一波反彈行情值得關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本輪債市的助漲邏輯當中,來自經濟轉暖預期的失衡,以及投資端難見優質標的是主要原因,變相加重了資金迴流債市避險的需求,而想要讓資金抽離債市進而促進利率回升並非易事。

不過,中長期債券目前的機構賣壓不容小覷。簡單來說,大額資金前期的佈局也需要兌現收益,在流動性充裕的當前執行這一操作勝算更大。這也是爲何近期大行加大10年期以及30年期券種的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央行最新續作的兩期特別國債來看(以2400101.IB爲例),近期數個交易日該券的賣盤幾乎只有大行,總規模在600億元左右,而其餘額在3000億元,說明當前其二級市場的流通量或較低,後續其賣出仍有充足“子彈”。

對此,華安證券分析指出,大行雖有賣債可能,但其本身也面臨一定的“資產配置荒”,說明近期大行在買入短端的同時也在補充長久期債券(單週淨買入在100億元左右)。因此,從技術面角度上看,當前銀行系+非銀機構的需求力量均不弱。

公募基金搶佔短債市場

相比於前述中長期債券的利率下行,短債資產利率也有下行,但需要指出的是,此前資金抱團更集中前者,而後者的空間依然很大,這也使得短債在當前的利率仍有支撐。加上同業存單等資產性價比突出,不僅被新入場投資人所關注,也被公募機構的發行端所重視。

首先,資金面雖然可能邊際收緊,但短端利率下行後,其需求端依然不弱,大行在上週對於1年期以下國債的配置力量較上週明顯增強,3年期以下國債淨買入超1000億元。

此外,同業存單的需求端也明顯增強,二級主要買入機構由上週的農商行+保險切換爲本週的大行+農商行+多數非銀機構+其他(含外資)。

因此,有分析指出,中長期利率下行的趨勢不變,短期債市具有回調可能,但9月是較10月更爲有利的做多窗口期。從品種配置看,同業存單與10Y期限利率債更具性價比,短期債市出現明顯回調,急跌+慢牛的組合可能再次出現。

關注短債配置的投資人都知道,公募也在搶佔短債市場,特別是債市口碑依然不錯的當下,已經凸顯性價比的短債基金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這與此類基金的體驗有關,尤其是在控制回撤方面,要比長債基金更勝一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Wind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8月30日,中證短債近3年平均年化收益率2.56%,而同期滬深300指數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爲-11.02%。從風險的角度看,中證短債近3年最大回撤-0.16%,最大回撤恢復時間13天;而同期,中證中期綜合債指數及中證10年國債指數,最大回撤恢復時間分別爲72天和95天。

可見,短債基金相對股票資產及中長債資產來說,從收益率及回撤表現來看都有較出色的表現,提供了相對較低的波動性和穩健的收益,體驗感相對較好,使其成爲投資者資產配置中最受歡迎的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