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報:四市一區聯動,西安都市圈建設再提速

西安都市圈建設再迎利好!

近日,《西安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發佈,爲西安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明確了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

2022年3月,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陝西省政府印發《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爲加快推進上述規劃實施,促進西安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西安市、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和楊淩示範區共同制定了《行動計劃》。

在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看來,《行動計劃》兼顧了不同區域地理和資源特徵、產業和市場屬性、歷史和文化傳承,既符合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又能着眼於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等,系統性強、可操作性強,是推動西安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前瞻性謀劃。

優化整體佈局七大功能組團各有側重

自西安都市圈獲批建設以來,功能組團建設成爲關注的焦點之一。

《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構建“一核、兩軸、多組團”的總體空間結構,強化都市圈核心區引領,推動形成東西、南北兩條發展軸,推動重點功能組團建設,以及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

其中,重點功能組團包括富平閻良、高陵涇河新城三原、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咸陽經開區、臨渭華州、耀州、楊凌武功周至、乾縣禮泉等七大功能組團。

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在解讀《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時介紹,“多組團”是着眼都市圈整體性功能佈局,積極推動重點毗鄰板塊一體化協同發展,打造一批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組團,形成都市圈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不同功能單元,多點支撐都市圈發展。

今年4月,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建設都市圈七大功能組團列入《2023年陝西省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重點工作任務》,要求積極探索組團式發展新模式,加快推動七大組團一體化發展建設。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建設都市圈七大功能組團同樣是《行動計劃》重點內容。《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七大功能組團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有效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水平提升。

宋向清認爲,七大功能組團各有側重,各具亮點。例如,富平閻良組團重點承接航空製造與維修、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大數據和雲計算產業;高陵涇河新城三原組團重點發展汽車製造、光伏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咸陽經開區組團構建“航空樞紐保障業+臨空先進製造業+臨空高端服務業”航空全產業鏈等。

隨着相關建設機制的完善,西安都市圈功能組團建設未來有望取得新突破。《行動計劃》提到,成立推動都市圈七大功能組團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建設方案和產業規劃,推動重大項目實施,統籌協調組團建設具體事項。

相關工作已經在開展進行中。今年1月,銅川市耀州區政府成立西安都市圈耀州組團工作專班。專班負責耀州組團建設工作的統籌指導、組織協調和溝通協商工作,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推動耀州組團建設高質量融入西安都市圈。

做強科創引擎多舉措推進協同創新

做強創新驅動發展引擎,西安都市圈近年來不斷迎來政策利好。以都市圈中心城市西安爲例,2022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批覆支持西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西安成爲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後國內第四個“雙中心”。

今年8月,中共西安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西安市委關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家創新名城的實施意見》,對西安“雙中心”建設進行了戰略性謀劃和部署。

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下,西安都市圈協同創新跑出加速度。以西安市爲例,目前已建成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平臺和基地,如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同時還涌現出了一批自主創新成果,解決了國家部分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相關技術產業化進程持續推進。

未來,四市一區協同創新有望再上新臺階。《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都市圈協同創新體系更具活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全面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全面建成,承擔實施一批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聯手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到4.2%以上。

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的採訪時,中國西部製造業發展研究所所長、西安石油大學教授曾昭寧對實現上述目標表達了充分的信心。

創新共榮,龍頭引領。“作爲都市圈中心城市,西安擁有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因此培養、聚集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數量多、質量好、類型多樣,普遍忠誠度高、歸屬感強,不輕易跳槽,企業能以低成本招募人才。基於西安科創優勢和人才特點,不少位於東南沿海地區的研發機構和生產廠家選擇遷至西安。”曾昭寧說。

就都市圈協同創新具體行動路徑,《行動計劃》從推進都市圈科技創新合作、共同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進科技成果在都市圈內轉移轉化,以及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

強化分工協作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

破除都市圈內城市間無序、同質化競爭,建立起分工協作的產業格局是都市圈實現高效、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同時,產業上的分工協作是都市圈互聯的重要體現。

聚焦都市圈產業分工協作,《行動計劃》提到,促進都市圈產業協作共興、共同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合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協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在宋向清看來,西安都市圈產業間有組合,但缺少深度融合,產業板塊不夠緊實;產業間有聯繫,但缺少鏈條,尤其是產業上下游間缺乏銜接性,產業發展在都市圈內的相互支撐乏力;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強大,但產業內部間的循環缺少協同,抱團發展意識不強。

宋向清建議,未來西安都市圈可着力從頂層設計上解決上述問題,將一體化發展、協同化發展和鏈條式構建產業集羣作爲優先項,強化在產業分工協作、數字化轉型、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構建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提升區域一體化發展力、資源整合力、綜合競爭力,增強西安都市圈對關中平原乃至中西部地區的支撐力和輻射帶動力。

“產業分工協作意味着需要整合資源、優化利益分配,形成若干個產業集羣,以實現更高效的經濟協同發展。”曾昭寧認爲,實現上述目標西安都市圈需要破解“三個分割”,即條塊分割,如軍工各大集團和地方發展之間的分割;塊塊分割,如開發區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的分割、區縣之間的分割、開發區之間的分割;條條分割,如中央部門所屬高等院校之間的分割、駐陝央企之間的分割。

在曾昭寧看來,“三個分割”不僅是西安都市圈所面臨的挑戰,也是當前都市圈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普遍困擾。

“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市場化分工,阻礙區域之間形成規模化的市場結構,不利於實現區域協同創新,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曾昭寧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行動計劃》在體制機制建設方面着墨不少。《行動計劃》提到,研究設立西安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探索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完善統計合作與交流機制;建立與上級部門對接溝通機制;建立信息一體化機制平臺。來源:《 中國城市報 》